作者:上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楊慶峰
一般說來,沖突具有兩種形式:內在沖突和外在沖突。如果把江南文化放到人類三個文明框架--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中考察,可以看到這兩種沖突在江南文化中的具體體現。
農業文明是在18世紀之前形成的文明形態,在這個歷史階段,整個江南文化發展面臨的沖突是內在思想觀念之間的沖突,工業文明是指1750年之后的文明形態,外來的西方現代性給江南文化帶來猛烈沖擊,導致江南文化出現自身的分化和轉型。信息文明則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信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基礎上形成的文明形態,全球化帶來的新沖擊加速了江南文化的分裂和轉型。當前,江南文化正面臨著五重沖突: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地方與全球的沖突、記憶與感知的沖突、想象與表征的沖突、虛擬與現實的沖突。
第一種形式是傳統與現代的沖突。與古人相比,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娛樂方式逐漸趨向現代。首先是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沖突。無論是江南地區的街頭還是一些博物館,依然可以看到一些民間傳統工藝與表演,但與此同時,白天飛馳的汽車、夜晚閃爍的電子屏幕,快速發展的現代技術不僅給人們帶來了強制和壓力,也把人們帶到了沖突的場域。其次是傳統娛樂方式與現代流行方式的沖突。江南地區的民歌小調極美,包括已經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昆曲,可惜的是,現在只有在一些商業游船上才能聽到一些,同時也少了很多韻味。與之相對的是,舞曲、流行樂在不斷刺激著人們的消費神經,人們主動接觸民歌昆曲的幾率降低。再者是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的沖突。行走于江南小鎮,小河之上依然保留著古老的小橋,這構成了“小橋流水”的傳統意象,但不遠處,商業街、高樓大廈和汽車在街道上發出的吵雜聲,又將人們帶到了現代世界中,這種沖突帶給人們一種錯覺,仿佛置身于不同的時空。更有傳統美食和現代飲食上的沖突。這些現象呈現出一種奇特的關系,有沖突、有張力、有抗爭、有茍全,并通過傳統與現代這兩級表達出來。
第二種形式是地方與全球的沖突。在傳統社會中,人們固守在土地上,形成了較濃厚的地方鄉土觀念,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流動成為地方空間的一個重要特征。江南地區成為全球經濟不可缺少的部分,很多國際知名企業在此地設立分布,不少國際知名高校也在此設立合作高校。地方性文化也成為世界文化的整體部分,這顯示出強烈的、不可阻擋的流動趨勢,也顯示出江南地區與全球其他文化之間的沖突,來自全球或物質或精神的因素導致了江南地區物質空間、社會空間、文化空間、精神世界的重構。
第三種形式是記憶與感知的沖突。一般說來,人們對江南的認知多是通過文學作品、藝術作品和歷史文本獲得的,一種關于江南文化的“青綠”印象通過這些作品已然形成,構成了人們對江南的文化記憶。但這些只是文化記憶和印象中的江南,一旦走在上海、南京、無錫、常熟等地的街頭,人們感知到的江南印象卻與別處沒有太大差異。這一切不斷顛覆和解構著人們對江南文化的記憶形象,難以找尋到文本中描述的江南意象。
第四種形式是想象與表征的沖突。在大多數情況下,由于地理和制度上的限制,北方人更多是從文學作品中了解江南,尤其是通過文學、歷史、影視等文本形成江南認知和記憶,而這構成了他們對于江南地區乃至文化想象的基礎,整個江南文化及其印象也因此而構建起來,形成了獨特的江南記憶。然而,這種基于文學想象的江南記憶逐漸被基于文化產業的江南表征不斷沖擊。同時,現實帶來的沖擊也是非常明顯的。文本和影視作品中的江南難以尋覓,由于全球化、城市化和科技的發展,北方人認識到江南地區的途徑更加多元化,通過多種方式被塑造起來的表征卻僅僅是各類感知刺激的不斷重復,難以長存。
第五種形式是虛擬與現實的沖突。數字化已經成為了全球化在智能時代的新興形態,這也構成了江南文化的時代背景。在這一背景下,數字地球、數字亞洲不再停留在概念上,而是進入現實層面的構建中。“數字化江南”或者“江南數字化”會成為一種新的形式展現出來,成為實現江南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可能性途徑。面臨這一情況,我們需要面對一些現實問題:江南人生活的數字化如何不同于其他地方?可以選擇哪些歷史因素加以數字化?江南文化的數字化趨勢將如何改變中國的文化世界?因而,我們需要認真反思江南地區在全球數字化中扮演的角色、江南社區數字化聯結的社會、政治、經濟和藝術功能等問題。
從上述角度來說,江南文化是在不同類型的沖突與融合中鍛造而出,繼而形成了特有的江南文化特質。在江南文化形成自身特性的過程中,多重沖突如同一座熔爐,把江南文化鍛造地更為緊實。它們不僅從通過內在生命體驗(認知、情感和記憶)表現出來,也從人類社會生活(如生活、生產)、外在的物質因素(物理世界、技術世界)表達出來。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江南人詮釋生命的方式出現了新的情況。那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這種生命詮釋遭遇到了哪些問題?按照康德的說法,江南人對生命的理解是否經歷了從自然狀態到理性狀態的轉變,抵達了受自由精神主導、受法制約束的狀態?
顯而易見的是,江南地區的人們正是經歷了上述沖突,依然守護著本有的精神觀念和對生命的詮釋方式。他們追求著一種自由精神。這種精神在古代體現為各種鄉村活動的恬淡自由中,在近代體現在一百多前江南人不斷探討鄉村自治的歷史過程中。只是在文化沖突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文化發展中的斷裂,進而引發了文化災難性的遺忘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選擇是:面對傳統,不僅僅是傳承,而且是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面對地方,要讓其言說面向世界,煥發新生;面對文化記憶,要通過多種方式給予激活,喚起人內心中的情感與認同。利用文化想象和現代技術手段讓江南文化重新塑形,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其作為世界性現象的存在價值。
(本課題屬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記憶范式下的江南文化研究及其現代表達”(2018XAC015)階段性成果。)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