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中國智慧
——上海大學思政通識課《理論中國》第九期開講
2019年2月27日,上海大學思政通識課《理論中國》第九期“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中國智慧”開講,中國人民大學王義桅教授擔任主講嘉賓。王義桅基于現實中所出現的世界發展瓶頸及有可能導致的“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世界性焦慮,基于“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繼續追問“中國能做什么?中國應該做什么?”這個問題。王義桅首先從文化淵源、理論內涵和思想意蘊等角度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了概括性解讀,進而指出必須超越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傳統思維,以一種更寬廣的歷史胸懷思考問題。我們應該前瞻性地看問題,而不是等到出現問題再疲于應付。不同于西方的發展模式,我們一直強調“和合”理念,即和平、和諧、合作,中國強調天下為公、合而不同,西方則強調普世價值。在這樣的文化差異下,中國秉持的永久和平的千年夢想便與西方部分國家的霸權主義之間矛盾重重。此外,近代以來西方國家追求成立聯盟體系以求安全,但在不對等的利益交換框架下依附于他國,并不能換得永久和平,甚至可能陷入更糟糕的境況。中國看到了這種體系的風險,進而提出了共同繁榮的當代目標,主張構建開放包容的全球體系。
2013年,中國向世界傳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2017年3月,這一重大理念首次載入人權理事會決議,2017年11月再次載入兩份聯合國決議,標志著這一理念成為國際人權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全球共識且正在產生深遠影響。
在當今世界,80%的貿易是在沿海地區進行的,內陸普遍貧困,如何實現互聯互通、合作共贏呢?“一帶一路”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經,即更好地發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幫助落后的國家實現自主工業化,通過資源化、數字化、智能化,讓國家之間更好地聯通,打破過去貧富分化嚴重、國家隔閡對立的僵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一帶一路倡議結合,成為中國為解決人類問題所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王義桅還總結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三個方面:命運自主——各國走符合自身國情發展的道路;命運與共——互聯互通;命運共同體——共同身份、共同使命、共同歸宿。最后,王義桅針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的挑戰給予進行了詳細分析,包括因文化語言差異造成誤解、中國國家利益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融合問題、破與立可能產生的矛盾、目標與手段的悖論、對推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硬實力的質疑等七個方面。
講座由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高立偉教授主持。講座結束后,高立偉教授進行了總結。他認為,王義桅教授從歷史、當下、未來時間的維度,從東方、西方的空間維度,從文化傳統、世界道路的發展維度,高屋建瓴、深入精準地解讀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文化淵源、理論內涵和思想蘊意及行動方案。
據悉,《理論中國》是上海大學開設的一門思政通識課,課程項目主要圍繞當前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形勢,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理論和現實困惑,以問題為導向,以理論為支點,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的深刻變革,就如何在理論上敘說闡釋,如何展現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和思維方式,如何解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巨大成功,如何展現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的巨大成就等現實問題,積極闡釋理論上的中國、思想中的中國、智慧間的中國、實踐中的中國,尤其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闡釋,幫助學生正確把握中國理論創新的客觀規律和現實邏輯,了解理論中國的基本內涵和價值要求,提高研究生對“當代中國為什么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行”的理論認知和理論解釋能力,并在當代中國偉大成就和經典案例的理論解答中提升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和理論素養。自2018年11月以來,已經開講了八期。(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艾慧、高立偉供稿)
主講嘉賓簡介:
王義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主任,兼任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