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每一個被手機毀掉的孩子
——讀德沃拉·海特納《孩子,別玩手機了》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被屏幕“綁架”,淪為“屏奴”。在地鐵上、公交上、馬路上,拿著手機、iPad低頭專注玩手機、打游戲的孩子也隨處可見。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逐漸“為屏所控”,人們對生活的體驗越來越依賴屏幕。在觸屏時代如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人們各執己見。但當我們審視自我與科技的關系時,我們不該忘記:父母在孩子獲得智慧的過程中起著最重要的示范作用。

孩子對“屏幕上癮”,家長難辭其咎。以聰明的方式減少孩子的“讀屏時間”,讓孩子不僅知道什么時候對誘惑說“不”,還知道如何利用科技產品更好地生活。現世的安好與虛擬世界有著巨大的不同。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沉迷游戲列為“成癮性”精神類疾病,僅僅依靠孩子的自覺性和自制力難以抗拒被精心設計的游戲誘惑。“孩子有悟性,但你有智慧。”《孩子,別玩手機了》一書作者強調,孩子沉溺手機和游戲,主要是教育、家庭、環境影響的問題。書中同時建議父母們,要學會影響而不是控制孩子、安裝同理心這個應用程序、創造一些“不插電”的家庭活動、和孩子一起克制“分心”……
歸根結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和引導是“戒除網癮”最好的方法。
觸屏一代擁有著無限的機遇,協作、創造和分享從未像今天這樣容易并使人獲益良多。通過屏幕,我們與同事溝通工作,我們與朋友聊天,我們與戀人道晚安。“個人只有通過置身于所處的時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經歷并把握自身的命運,他只有變得知曉他所身處的環境中所有個人的生活機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機遇”,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強調。今天,我們不可能徹底拋棄“屏幕”,但是生活的本質卻是家人、朋友、愛人和身邊一個個具體的人的陪伴。
作為家長和引導者,在線上和線下應該為孩子做出表率,并為其創造適當的環境。“改變敵視電子產品的態度”。讓“屏幕”成為生活中的工具,成為體驗生活的一種選擇,而不是全部。
(光明網記者秦超)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