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英雄樹碑立傳
——名家聚焦《中國天眼:南仁東傳》
光明網訊(記者 李貝)2019年4月18日上午,《中國天眼:南仁東傳》出版研討會于北京廣播電視局圓滿落下帷幕,會議上大家深刻細致的對南仁東所展現出的英雄業績和奮斗精神進行了深入探討與研究。
走近中國式科學家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
《中國天眼:南仁東傳》是2019年主題出版的重要收獲。本書在知識層面就現代天文學的新知作了普及。某種程度上,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也是文學的射電望遠鏡,讓我們認識到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層面。本書的作者王宏甲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讀者對現代天文學,包括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
更深刻的感受在于,這本書讓我們認識了一個真正的中國式科學家。本書主人翁南仁東這一代人所走過的科學道路,放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見的。他們的人生伴隨著我們共和國歷史的顛簸,他們不是穿西服打領帶的科學家,他們穿著工裝,手上有老繭,在風風雨雨中趟過來、走過來,他們的人生經歷和共和國的歷史進程密切相關,也因此決定了他們的志向、他們精神的高度和面貌。他們懷著求知求真的科學精神,但同時支撐著他們生命的,還有對國家、對民族、對歷史的責任感。
《南仁東傳》讓我們看到這樣一個中國式科學家的形象,這也是本書特別寶貴的地方。這既是南仁東,同時也是展現那一代知識分子、那一代科學家的面貌。新中國70年風雨不容易,這些人是中國的脊梁。
2019年出版的這部作品,是對建國70年的一曲頌歌,是獻給70年來共和國的建設者們的一個禮物。
“中國天眼”見證中國精神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原南仁東的科學助理FAST工程學術秘書張承民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讀完了這部作品。我本人作為南仁東生前的科學助理,長期參與“中國天眼”FAST工程從立項到后來建設的事務,書中的文字讓我看到天眼團隊往昔的跋涉,讓我想起曾經走過的苦難歲月,勾起我記憶中的畫面。我徹夜難眠,一口氣通讀完每個章節,感到很震撼。
全書凸顯了天眼團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南仁東依靠我們國家自身的力量,獨立自主地建設天文學大設備,他和他的團隊在貴州的深山,20多年鏖戰不止,從一無所有到選址立項成功,創造了一系列中國奇跡。
本書不僅以南仁東艱苦奮斗為主線,還濃墨重彩地描繪了貴州人民,使得本書洋溢著人民情懷,表達了人民創造歷史的鮮明立場,展示中國精神的宏大主題。。
這部作品歷史性地追溯了“中國天眼”的前世今生,聚焦了“中國天眼”建設過程中非凡與難忘的畫面,樸素地詮釋了一個偉大的道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作品強烈地隱喻,“中國天眼”的建設實施,是一個民族物質家園與精神家園的雙重構建,它代表著中國科學與中國文化的自信,這兩者都值得共同推向世界舞臺。
作者文筆精湛思想深刻,通過對南仁東靈魂之旅的追蹤,讓我們看到中國正能量的迸發。假如天眼有情,那么苦難的眼淚就是不朽的歡樂頌。我們從書中聆聽了一個新時代的吶喊,我們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中,看到了新時代中國不可估量的前途。
王宏甲有雙文學的“天眼”
文學評論家、著名編輯崔道怡
本書通過刻畫非常之人,描述了非常之事,贊頌了高尚的靈魂。用文學的手段進行科學性的報告,既恪守真實,又必須在真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這就決定了報告文學的品位。
2016年9月25日,在我國貴州省的群山之中出現一個500米口徑大鍋模樣的“中國天眼”,它是人類窺探天空的眼睛,凡我國民和諸多世人無不為之歡欣贊嘆。“中國天眼”是科學的成果,也是藝術的結晶,南仁東在青山綠水之中,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觀。這是一項事業,更是一種精神;這是一個創舉,又是一面旗幟。
這部書有人物、有事件、有情感、有理智、有細節、有論述,寫得條理清晰、眉清目秀,起承轉合,心蕩神怡。王宏甲對于社會和時代中任何新生之動向都極為敏感,反應及時,每逢遇到新情況他都會像攝影記者那樣對準鏡頭,因此可以說王宏甲也有一雙“天眼”,文學的“天眼”。
這樣講好中國故事
光明日報評論部主任蔡闖
南仁東同志是“時代楷模”,是新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他不記名利,淡薄生死,潛心科研,努力打造大國重器,而且有一種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習近平總書記新年賀詞說,今年天上多了顆“南仁東星”。南仁東艱苦奮斗,代表了當代知識分子的精氣神,是知識分子家國情懷的現實體現。南仁東精神撐起了《中國天眼:南仁東傳》這部作品,讓這部作品有了超常的精神高度。
可以說,這部作品不是在書齋里寫出來的,是在現場寫的,是作者用腳、用心寫的,作者王宏甲做了大量的采訪、調研,這是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是提升“四力”的一個具體而鮮明的示范。去年8月21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關鍵處、要害處下功夫,在工作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動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強起來。只有這樣我們的作品才能夠起到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作用,才能擔當起我們的歷史使命。王宏甲就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和要害,就是用大國重器創造者的故事講文化自信,講中國故事。
在這個時代,像南仁東一樣的中國知識分子很多,這樣的中國故事很多,講好中國故事是作家們的責任,我們應該把優秀的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記錄下來,弘揚出去。
“人文”——最重要的關鍵詞
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劉瓊
本書把中國天文學事業放在歷史中,涉及到一個最重要的關鍵詞:人文。這部作品理清了天文和人文的關系,也就理清了天文和人的關系。
本書從莊稼人和天文的關系、從天象觀察和時代的關系,表達出了科學和人文主義的思想。我們所有的科學發明、科學發現,初心和最終目標是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這也是本書始終秉持著這個立場。可以說南仁東成就了“中國天眼”,也可以說“中國天眼”成就了南仁東,這是本書一個重要的講述邏輯。
從寫法上來說,作者打破了時間思維、單向敘事,把自己作為主體融了進去,用主體對事物的發現來貫穿全書。同時,也把天文和我們當下具體的實際聯系在了一起,把一個科學家的事業和他的民族聯系在了一起。
南仁東是一個大寫的人,他的格局和胸懷是值得我們崇敬的。
中國科學家的英雄史
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文學評論家張陵
王宏甲非常成功地寫就了一段中國科學家的英雄史。記錄南仁東這個英雄,除了體現我們國家的形象,對我們的歷史也是一種保護。
什么叫英雄?英雄意味著什么?英雄意味著跟大家不一樣,跟世俗不相容,跟平庸也不相容。南仁東是我們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中的一個人物。南仁東這樣的人,平時跟我們一樣,他跟我們年紀差不多,生活的環境差不多,但境界卻不一樣。英雄意味著跟時代、跟現實生活、跟我們的社會有沖突。這部作品把英雄的軌跡,寫得非常細致,非常真實,非常準確。
這部作品不完全就是歌頌英雄,還在反思這個時代。南仁東起初孤獨得要命,提的想法沒有人支持,這不能怪別人,因為那個時候綜合國力就是薄弱,因為只有他這種人走在前面。但是他這種人始終是我們國家最寶貴的財富,始終銘記著這個國家應該前進的方向。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