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大國、大時代,擁抱真正的文化信仰
——“大國、大時代、個體命運”學術會議在京師大學堂召開
光明網訊(記者 秦超)2019年5月25日,由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大國·大時代·個體命運”學術研討會在京師學堂召開。論壇分為上下午兩場,上午由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沈湘平教授主持,下午由《江海學刊》副總編輯趙濤研究員主持。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沈湘平在開幕式致辭中強調,“人是社會歷史的存在物,因此沒有人能夠真正超出時代。”
在之后的發言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左玉河表示“近代史上,梁啟超是‘過渡時代的過渡人物’,實際上我們每個人也都是這個歷史鏈條中過渡時代的過渡人,我們的任務就是完成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闡釋清楚了“大國”“大時代”“個體命運”的內在聯系。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主任、教授馮鵬志指出,今天中國面對著“兩個大局”,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我們認清時代大勢。當今時代主要有三個特點:變化速度極快、變化的力度極強、變化的幅度極大。近代以來,中國已經開始擺脫被西方界定在客體的歷史階段,而在今天這樣一個大時代,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更需要站在主體的角度思考自己跟時代的關系。
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程光泉認為,身處大國、大時代,有三條認知路徑值得仔細思考,一是回到康德的啟蒙理性,二是保持大國、大時代和個體命運之間的彈性關系,三是讓“試錯”成為我們選擇的一種態度。
三聯書店副總編、編審常紹民強調了多元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長江學者仰海峰強調了當今時代個人心理健康和自我認同建構的問題。清華大學教授石中英則談到了關于人格教育的思考。等等。
此外,部分學者還就“民眾對政治的關注”進行探討。中國企業家智庫總裁蕭三匝認為,大多數人都更希望生活在小時代,生活在日常政治時代里。可以預見,未來個體精神逐漸高揚、社會力量逐漸強大,不需要所有人都關注中國向何處去。
馮鵬志則強調指出,政治與人們息息相關,需要民眾一直保持關注。面對今天的環境,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我們提供了可資遵循的思維方式。我們不僅需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的整體性思維出發,把握我們這個國家和整個世界的關系,得出符合這個時代的基本結論,而不僅僅發表一些情緒化的事實碎片;我們還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的聯系的角度、關系思維的角度出發,克服西方分離的、靜止的精細化概念化思維,認識中國的崛起,認識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等。
會議最后,左玉河強調,偉大的時代改變了整個國家的面貌,時代在變化,國家的面貌在變化,每個個人都無一例外面臨著選擇。每個人都必須把個人的前途命運和國家的需要、發展結合起來。面對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應該并且能夠產生出無愧于時代的一大批思想家”。沈湘平也表示,我們需要鍛煉出一種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和耐心,要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識,要有心安歸處的智慧,擁抱真正的文化信仰。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身處這樣一個大國、大時代,并非每個個體的主動選擇,我們能夠作出選擇的是,如何思考、如何面對時代、環境提出的問題。個人的命運隨著時代起伏流轉,總令人感慨萬千,有時候也頗生疑惑,但是怎樣安頓自己、怎樣思考社會,卻也正是思想者的使命所在。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