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光明日報記者 張春雷)7月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大學(研究生院)和社科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國社會組織報告(2019)》藍皮書發布會暨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社會組織報告(2019)》藍皮書指出,2018年社會組織增速下滑,并出現發展階段的變化。根據民政部發布的社會組織數量信息,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81.6萬個,與2017年的76.2萬個相比,總量增長了5.4萬個,增速為7.1%,增速下降了約1.3%。
《中國社會組織保告》執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社會組織與公共治理中心主任蔡禮強教授分析說,2018年社會組織增速略微下滑,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社會組織開始從高速增長階段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從重視數量擴張到更重視質量提升,注重社會組織的規范性、活躍度以及作用發揮等“質”的提升;二是我國社會組織開始步入嚴登記、嚴監管時代,對社會組織的審核把關更加嚴格;三是打擊整治合法社會組織違法違規活動的力度進一步加大,長期以來不開展活動、不進行年檢、不正常換屆的大量僵尸型、休眠型社會組織受到撤銷登記的行政處罰,大量社會組織受到撤銷登記處罰導致數量減少。
蔡禮強同時表示,2018年,針對社會組織的政策基調和政策環境從嚴,并不意味著社會組織得到的支持減少和發展環境惡化。在政策從嚴的同時,政府針對社會組織的各類支持持續增強,社會組織正進一步制度性、結構性地參與國家戰略和治理體系。而從嚴管理的政策環境,以及來自政府與社會組織內部的兩種支持驅動力量,正在推動我國社會組織步入一個高質量發展的轉型之路:我國社會組織正在從一個從追求數量擴張的高速度發展階段,轉型邁入一個追求內在品質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正在從管理手段單一、管理方式落后的粗放式管理階段,邁入一個管理手段多樣、管理方式先進的精細化管理轉變。
《中國社會組織報告(2019)》同時指出,2018年中國互聯網公益發展迅猛,無論是網絡公益活躍度、網絡公益活動的創新性、社會公眾的網絡參與度等方面,在全球范圍內都處于領先位置。由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在2018年共募集善款總額超過31.7億元,比上年增長26.8%,超過84.6億人次網民點擊、關注和參與。互聯網公益的興起突破了傳統公益的局限,極大地改善了公益資源的配置方式。公眾參與公益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常態化和專門化、常規化與個性化、線上與線下一體化等多種方式,構建了中國公益的新生態、形成了公益參與的新模式,極大地拓展了整個社會組織領域的資金來源。
“互聯網公益的興起,在改變公益慈善組織資源狀況的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很多社會組織的資源狀況。參與互聯網籌款的很多社會組織通過互聯網籌款平臺,極大地改變了資金來源渠道、籌資能力和公開水平。”蔡禮強指出,互聯網公益平臺通過一系列技術和管理創新,在幫助社會組織募集大量資源的同時,也為中小型組織能力建設提供支撐,提升了參與其中的社會組織的規范化、透明化和專業籌資能力。不少希望利用互聯網籌款平臺的公益組織因為財務披露、年報審核不合格被擋在了門外,由此可知互聯網平臺發揮著重要的監督管理和規范提升作用。
《中國社會組織報告(2019)》還提出建議,應把社會組織制度性、結構性納入“一帶一路”建設整體規劃。報告指出,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6年來,已經取得巨大的成就和廣泛的共識,但民心相通不足是當前“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薄弱環節,圍繞共建“一帶一路”開展卓有成效的民生援助,推動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交流,是當前和今后“一帶一路”走深走實的重點。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許多政府、企業不能解決或不好解決的問題,多樣化的民間社會組織可以發揮積極作用,不僅可以促進彼此民心互通,也能為“一帶一路”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根基。目前我國參與“一帶一路”和國際活動的民間社會組織數量少、規模小,與發達國家民間社會組織參與的數量和影響力相比有極大的差距。
“民間社會組織深度參與‘一帶一路’中的民生援助,可以發揮靈活性強、專業度高、精細扎實的優勢,在弱勢群體幫扶、人道主義救助、醫療衛生健康等多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蔡禮強認說,我國應在認真研究發達國家通行做法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其經驗,把本國的民間社會組織納入“一帶一路”以及對外援助制度體系,給予資金和制度保障。中小型社會福利性項目和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中的一些民生項目,可以主要由民間社會組織深入受援國落地實施,政府發揮支持、監督和評估作用。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