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UIBE暑期國際問題研討會:
“變動的世界格局與演化中的認同和利益”成功召開
光明網訊(記者 李澍)2019年7月14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成功主辦了2019年UIBE暑期國際問題研討會,研討會的主題為“變動的世界格局與演化中的認同和利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戴長征教授致開幕詞。他指出,本次研討會選擇認同與利益作為研討主題,是因為認同與利益都是世界政治的重要議題,關系到國家間的競爭與合作。當前西方世界不平等狀況加劇,右翼政治勢力抬頭,導致世界政治的不確定性增加。而在中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新型國際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理念和思想,為世界政治的發展注入新的積極動力。
此次研討會共分為五個板塊。第一板塊是“世界政治演化的理論”。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薩克拉門托分校教授James De Shaw Rae分析了全球國際關系理論的范式轉換。他依據Teaching,Research,and International Policy(TRIP)研究課題的數據,展示了北美、歐洲、拉美、中東、非洲和亞洲各地學者對多種國際關系理論流派的認知,并探討了造成他們認知差異的原因。浙江理工大學教授李熠煜分析了“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和印度的文化交流。她認為,中印兩國在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很多方面都有廣闊的合作前景,兩國之間需要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交流進一步增強實質性合作。南開大學教授劉豐分析了中國崛起背景下世界秩序的演變。他認為,通過把均勢理論和霸權理論兩種現實主義理論結合起來,分別應用于安全領域和經濟領域的分析,可以更好的解釋世界秩序的演化。
第二板塊是“世界政治中的全球治理問題”。歐盟委員會貿易總司政策協調員和貿易談判代表Jan Van denberghe分析了中國-歐盟-美國的貿易關系和全球貿易體系所面臨的挑戰。他認為,中國-歐盟-美國的貿易關系對全球的經濟增長、創新、就業和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全球多邊貿易體系需要創新貿易規則特別是貿易爭端的應對機制,從而有利于構建和諧的貿易和投資關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許勤華分析了歐亞大陸的區域能源治理體系。她認為,歐亞大陸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能源安全共同體,把前蘇聯地區的能源輸出國通過能源轉運國連接到中國和印度這些能源消費國,并建立了歐亞經濟聯盟、上海合作組織、亞信會議等多邊合作機制。歐盟-中國商會執行委員會委員Sara Marchetta分析了負責任投資原則對投資活動的影響。她認為,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不但具有政治意義,而且對利益相關者的價值、企業績效和投資決策也具有重要影響。
第三板塊是“世界政治中的共識與沖突”。歐盟駐華使團公使銜參贊、歐盟知識產權局(EUIPO)知識產權專員Gunther Marten分析了全球治理中的大國關系。他從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尋找理解中國政治的思路,并從毛澤東和尼克松兩位領導人的政治互動中解讀中美關系的歷史演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王波副教授分析了全球治理中的G20模式。他認為,G20已經成為全球治理的一個重要平臺,對于全球治理中的國際合作、國際制度規范的建立等都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美國丹佛大學助理教授Keith Gehring分析預測了2050年的大國關系走勢。他依據人口、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指標,對2050年的大國關系走勢進行了推演,并得出了三種可能的世界秩序圖景。
第四板塊是“多學科的世界政治研究”。歐洲學院教授門鏡分析了歐盟對華關系的演變。她提出,歐盟對華關系已經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歐盟和中國的認同和利益也都處在不斷演變之中。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Kevin McConkey從心理學視角分析了認同的發展。他認為,認同的塑造涉及心理、社會、文化和經濟等很多因素,人類具有降低認知不確定性和獲得社會歸屬的普遍愿望,這一原理對于理解個體認同、社會團結和世界政治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Aristides Kwizela Basebya分析了國際媒體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他依據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期間主要國際媒體的報道,發現中國、非洲和西方的媒體都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帶來了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新機遇,但非洲和西方媒體仍對一些潛在問題如債務等持保留態度。
第五板塊是“世界政治中的治理模式”。巴西帕拉聯邦大學副教授Claudio Puty分析了自2017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發布以來的拉美政治。他認為,2017年以來美國以反腐的名義深度介入拉美政治,憑借其對拉美各國司法系統的強大影響力對不愿與美國合作的拉美政治家進行制裁。比利時埃格蒙特皇家國際關系研究所主任Sven Biscop教授分析了當代大國競爭格局中的歐盟戰略。他認為,歐盟可以在大國競爭中采取獨特的戰略,折中理想主義和實用主義,從而在當前世界政治中發揮關鍵的穩定作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副研究員趙靜分析了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流。她認為,當前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狀況總體良好,未來潛力巨大,但是投資水平和營商環境仍有提升空間,因此需要進一步的貿易自由化改革。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Sam Van Damme分析了互聯網時代的認同政治。他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一方面跨國公司通過數據自動采集技術不斷掌控人們日常生活的信息,另一方面網民又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獲得更大的話語權,由此想象的共同體通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導致認同政治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社會現象。
戴長征在閉幕總結發言中表示,關于認同和利益的很多重要問題,各位專家學者在本次研討會上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既涉及理論議題,也提出了政策建議,極具啟發意義。他希望各位學者能夠持續支持和參與UIBE暑期國際問題研討會,繼續支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工作。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