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適合時代需要的國際秩序需要智慧和創造性
——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辦“國際關系與秩序的轉變”專題研討會
光明網訊(記者李貝)9月28日,由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東亞評論》雜志社共同主辦的“國際關系與秩序的轉變”專題研討會舉行。來自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機構的10余位專家參加了研討會。
討論會開幕式由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副院長、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景全教授主持,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蘊嶺致開幕辭。活動分為“國際關系與秩序轉變的歷史觀察”“當今國際關系與秩序轉變的分析與思考”“國際關系與秩序轉變中的中國”三個議程,分別由張蘊嶺、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副院長畢穎達、《東亞評論》執行副主編徐海娜主持。
戰后國際秩序開始衰落
二戰結束之后,在美國、蘇聯等戰勝國的主導下,為避免戰爭,謀求世界持久和平、穩定和繁榮,各國通過協商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原院長賈慶國指出,戰后國際秩序主要有三個組成部分:一是美國主導的軍事同盟體系,二是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各類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三是各國通過互動形成的各類合作伙伴關系。
在賈慶國看來,戰后國際秩序毫無疑問正在衰落。一是作為這個秩序的領導者和主要維護者之一,美國開始放棄部分領導責任,甚至開始挑戰現存的國際機制。“美國不僅沒有發揮引領作用,還鼓吹美國第一,搞單邊主義,大打貿易戰,退群,甚至是威脅退出WTO世貿組織。”二是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越來越難以發揮作用。三是國際合作在應對新的全球性挑戰時,無法建立有效機制。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所長吳白乙對此表示認同。他表示,冷戰以后,整個力量格局一直處于東升西降的趨勢之中。美國、歐洲在世界經濟的占比不斷下降,而新興國家不斷上升,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大局的一支重要力量。西方越來越沒有能力、沒有意愿來維護現存的國際秩序。從退出《巴黎氣候變化協定》《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到退出《伊核協議》《中導條約》等,高舉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大旗的特朗普政府在國際秩序中的“退群”動作不斷。吳白乙認為,美國無疑正在拋棄自己建立起來的戰后國際秩序。
塑造適合時代需要的中美關系需要智慧和創造性
目前,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制造國、第一大貿易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歷史性跨越。隨著全球治理赤字日益擴大和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長,國際社會需要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中國不僅要多參與國際事務,做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和建設者,而且還要做國際體系的貢獻者和引領者。
作為世界經濟實力最強的兩大國家,中美實力對比的變化將對現存國際秩序造成怎樣的影響,中美關系引發與會者熱烈討論。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章百家認為,中美是兩個存在著巨大差異的國家。這種差異是多方面的,包括歷史、文化、宗教和傳統,民族構成和人口數量,地緣和周邊環境,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發展水平,國際地位的變遷,近代以來的經歷經驗等等。這些差異對兩國的觀念和心態具有重要影響,雙方在交往中都會情不自禁地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和經驗去判斷對方。
從雙方交往的歷史經驗來看,無論中美關系處于何種狀況,必須記住兩國的國情不同,雙方都需要加深對對方的了解,以避免和減少誤判,制訂符合實際的政策。章百家認為,在時局轉換的關鍵時刻,當中美出現矛盾時,尤其需要保持冷靜、克制與遠見。首先是要避免緊張關系不斷升級,防止陷于對抗;其次是無論雙方關系處于何種狀況都要留有轉圜的余地。他強調,塑造適合時代需要的中美關系,需要智慧和創造性,需要有打破常規的勇氣。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曉認為,認為當今“中國崛起”的本質是參與“美元體制”前提下的“系統內的地位提升”,中國必須冷靜、理性與客觀地認知自己在全球經濟、政治領域中的地位及其影響,不應當主動地、單獨地挑戰美元/國的核心利益。
“一帶一路”對國際秩序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
多邊體系的瓦解,呼喚新的全球治理框架。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支持聯合國發揮積極作用,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從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到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從推動達成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到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在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方面不斷做出積極努力。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無疑是中國推進國際秩序建設的有益嘗試和典型案例。
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指出,“一帶一路”是非常有前途的。目前,“一帶一路”已經對當前世界經濟秩序以及安全秩序、發展模式開始產生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會越來越大。
黃仁偉認為,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推進,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進入東南亞、南亞、中亞、中東歐等沿線地區,“一帶一路”正在改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資金鏈的布局。他建議,繼續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帶動公共產品的供應,包括投融資平臺、維和機制、人道救援機制以及公共安全機制等,這些公共品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抓手。如果把這些秩序、機制、規則、平臺、公共品都建起來,“一帶一路”就成為一個新的國際秩序的實驗場,它的意義可能要超出“一帶一路”本身,對世界秩序的未來將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實踐證明,共建“一帶一路”對于促進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增長,以及對于推進全球化轉型發展和完善全球治理都創造了良好條件,提供了歷史性的新機遇。黃仁偉強調,“一帶一路”不要求快求大,而是要穩,要提高成功率。
此外,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沈志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牛軍,以及山東大學張景全、張麗娟分別圍繞“國際秩序轉變與大國關系重新確立——對冷戰時期三次世界格局變化的歷史觀察”“中國人認識戰后國際秩序的觀念變遷”“海洋話語與國際秩序轉變”“多邊貿易體系改革與中國”等主題作了發言。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