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研討立德樹人重大意義、德法兼修現實路徑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全國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11月9日,由中國政法大學主辦,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和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基地承辦的“立德樹人 德法兼修——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全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會議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創新發展。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等全國6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近150名專家學者與會交流。
開幕式上,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胡明和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長魏士強先后致辭。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李秀云任主持。
胡明指出,中國政法大學作為一所以法學為特色和優勢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有著鮮明的學科特色和政治底色,也有著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他強調,鑄魂育人、使命光榮,立德樹人、責任重大,召開此次研討會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政治工作系列重要論述的具體體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使命擔當。
魏士強表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法學研究與教育要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精神和法治素養是最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質。中國政法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開設早,致力于建設具有法學學科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討會對于促進法學和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互動、形成跨學科的合作攻關平臺意義重大。
主題發言環節,五位學者分別就新中國成立70年來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發展脈絡、現實熱點問題等做出思考。該環節由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邰麗華主持。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佘雙好以《從權威全面到整體綜合發展——新中國成立70年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發展》為題,系統梳理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運動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開放以來雙向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及新時代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特點,強調未來發展趨勢在于整體性和全覆蓋、主導性和主體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熊曉琳圍繞《建設思政“金課”的若干思考》提出,進入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求配方科學、工藝精湛、包裝時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深耕教材、講清理論、用活素材、創新方法,同時教學設計要把握開頭巧、主線清、有內涵、互動好、接地氣、善總結等六個方面。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院長許身健以《課程思政化簡論——以法律職業倫理為例》為題,圍繞為什么要認真對待法律職業倫理、如何開展法律職業倫理課程思政化、如何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展開分析,深刻解析了法治人才培養中“德法兼修”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路徑。
北方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志強提出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道德與法律關系思想的六對范疇:現象與本質、權利與義務、選擇與責任、動機與行為、自律與他律、自由與秩序。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美堂圍繞《德法之辯的法治文化思考》指出,“治”本質上是法學和政治學范疇,應確保法律和道德各安其位、各司其職。“治”的主體是人民,其目的和價值在于增進人的自由、權利、尊嚴和福祉。社會治理應實現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目的善與手段善的統一。
當日下午,與會學者分別就“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發展”“新時代德治和法治創新發展”三個主題展開研討。
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馮秀軍做總結報告。她認為培養時代新人的著力點在于培養大格局、明是非、合知行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重點在于理念、方法的創新,應以學生為本,適應新變化,把握古今、中西、群己、知行的關系。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分黨委書記阮廣宇主持研究生參會論文評選的頒獎環節。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兼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高浣月作閉幕致辭。與會學者表示,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完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律政策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勝)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