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浙江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肖祥
倫理學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中發揮著價值引導與道德規范功能。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不但預示著中國的社會發展面臨著新任務、新使命、新矛盾、新要求,同時也對中國倫理學理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中國倫理學的發展,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傳統倫理和西方倫理為參照,立足中國道路來展開。由李建華教授、周謹平教授、袁超博士合著的《當代中國倫理學》立足于新時代中國倫理學理論研究的特殊要求,積極回應“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時代使命,為當代中國倫理學的建構提供了一條新的致思路徑。
《當代中國倫理學》以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為基礎,以西方倫理思想為參照,在充分考慮新時代中國倫理學使命、全面考察中西傳統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嘗試建構當代中國倫理學體系,充分體現了歷史性與現實性的統一。根植于中華民族歷史實踐的中國傳統倫理思想集中體現了本民族獨有的思想文化、理論特征和發展軌跡,對當代中國倫理學的建構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西方豐富的倫理生活體驗也產生了深厚的倫理思想理論,以西方倫理思想為參照能夠幫助我們有效規避現代性的道德風險,超越西方倫理理論的誤區與困境。《當代中國倫理學》充分挖掘了當代中國倫理學的傳統資源,并以西方倫理理論資源為基本參照,結合中國社會現實國情,確定了當代中國倫理學的基本原則,彰顯出時代道德精神。
《當代中國倫理學》構建了以兩大基本倫理原則為基礎,以三大倫理理念為依托,四個倫理規范為核心的倫理體系:在規范體系建設上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和“集體主義”兩個基本倫理原則;闡釋了“發展”“公正”“和諧”三大倫理理念;確立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四個基本倫理道德規范,展示了系統性與深刻性的統一。我國當代倫理學的基本原則是對馬克思主義倫理理念的集中表達,是我們進行善惡判斷、行為選擇的價值坐標;“發展”“公正”“和諧”是現代中國的基本倫理理念,是指導倫理實踐的關鍵要素;“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對公民道德、個體德行、職業操守和人際交往所提出的基本倫理道德規范,是培養公民基本倫理意識的重要影響因素。
當代中國倫理學的發展要根植于中國道德土壤,要與中國的基本國情緊密結合,更要著眼于中國的重大問題。《當代中國倫理學》以基本倫理理論體系為指導,不僅僅關注倫理學基本理論體系的建構,更關注現實生活的倫理問題,重點關注六大領域的倫理實踐,彰顯了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當代中國倫理學》從闡述新時代中國倫理學的使命出發,厘清當代中國倫理學的基本構想,在詳細闡述分析基本倫理學理論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政治倫理”“經濟倫理”“文化倫理”“社會倫理”“生態倫理”“網絡倫理”等六大現實生活領域的倫理建設。其中,政治倫理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中國政治文明發展的關鍵力量;經濟倫理建設是保障經濟秩序健康運動的必要要求,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環節;文化倫理建設是彰顯文化發展價值追求的重要方式,更是弘揚、繁榮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社會倫理建設是化解社會沖突和矛盾的有效措施,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步驟;生態倫理建設是構建新型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更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指導;網絡倫理建設是網絡社會的時代呼喚,是處理虛擬世界現實道德問題的必然要求。
整體而言,《當代中國倫理學》凸顯了歷史性與現實性的統一,展示了系統性與深刻性的統一,彰顯了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為當代中國倫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