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11月21日,“新媒體渠道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系列學術研討會—暨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開題會”以線上會議的方式召開,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丁潔主持了會議,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林宏宇、中國青年報副總編董時、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出席會議并發表致辭。來自十余所高校和智庫的數十位專家與學者參與研討;會議重點聚焦“拜登時代中美大國競爭及網絡空間博弈”和“Z世代意識形態及新媒體渠道如何增強中國話語權”。

(各議題發言專家線上合影)
林宏宇教授指出召開此次研討會恰逢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勝利舉行,中國學者有必要深入思考如何把握國際話語權,增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對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有重要的意義。
董時表示,講述中國青年的故事,講明中國的道理,結合精準樣本,分析大數據相結合的民意調查來表達中國青年的態度至關重要。同時她指出,我國的國際化的傳播應當結合現實需要,注重內容和形式的精準、務實和深入。
于運全認為,遵循大國話語構建通行的原則主要可以從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價值方面的引領,其次要完善利益分享的機制,最后要堅持實踐方面的支撐。同時他結合自身研究,對課題的研究提出了三個建議:首先要有量化數據做支撐,其次需要多學科進行融合,發揮各自的優勢,最后需注重國際傳播新產品的研發。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余麗教授指出國際傳播研究中定量化的日益重要性。她認為,雖然中美關系未來的走向,美國一定會在網絡空間戰略上遏制中國,但中美兩個大國還是要尋求凝聚利益的共識,求同存異,要嘗試建構共贏的秩序,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檀有志指出了新媒體時代的國際話語權的五個驅動角度,分別是技術角度、資本角度、使命角度、大局角度和旁觀者角度,未來中國爭奪國際話語權要從這五個角度出發正視差距,培養話語權方面的相關人才,同時重視進行合理合法的引導和科普。
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白文剛以文明傳播為視角,指出要從5000年的文明交流來考察人類歷史。他表示西方在近代建立的話語霸權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正在崛起的中國不必感到過分的焦慮。要講好中國故事就要講清楚中國,首先應改變歷史觀,將自己與西方國家放在平等的地位;其次,在國際輿論場我們暫時處于下風屬于自然現象,我們應搞好制度和價值層面的建設,基于全世界經驗的理論、中國的事實,創建自己的理論,今后中國的國際傳播將大有可為。
中國外文局研究員孫敬鑫則表示,要加強對Z世代群體的深入研究,同時用好并且打造自己自主的社交平臺,這些年習慣了利用、研究西方主要的社交平臺,我們要有自己的社交平臺,能夠走出去,這樣才可以增強國際話語權,客觀地展示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
參會專家學者們通過交流與合作增進了相互之間的了解,對進一步促進我國通過新媒體渠道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有效講好中國故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次會議也舉行了全國青聯文化與傳播基地國際傳播實驗室的揭牌儀式,這一國際傳播實驗室由重點課題負責人華僑大學世界文明對話研究中心黃日涵與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毛維準共同負責,今后實驗室將聚焦國際輿情以及國際傳播的創新研究工作,為新時代國際傳播添磚加瓦。(華僑大學世界文明對話研究中心供稿)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