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新望(中制智庫理事長)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認為“我國中小企業有靈氣、有活力,善于迎難而上、自強不息”。今年6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財政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也提出要健全梯度培育工作機制,引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為國內市場領先的“小巨人”企業,聚焦重點行業和領域引導“小巨人”等各類企業成長為國際市場領先的單項冠軍企業,引導大企業集團發展成為具有生態主導力、國際競爭力的領航企業。引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是完成十四五期間“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重大舉措。那么,專精特新與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現代化有何內在聯系?如何借鑒工業化先行國家的經驗培育中國版的隱形冠軍?金融如何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就以上問題,筆者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隱形冠軍與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有什么關系?
“隱形冠軍”的概念由赫爾曼·西蒙教授提出,指在細分產業市場份額領先,且公眾知名度相對較低的企業。更通俗地講,就是在行業內廣為認可,但是普通大眾不太了解的企業。而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中定義了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指長期專注于制造業某些特定細分產品市場,生產技術或工藝國際領先,專用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業。其特點是:聚焦有限的目標市場;在細分產品市場中,擁有強大的市場地位和很高的市場份額;關鍵性能指標處于國際同類產品的領先水平,企業持續創新能力強,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經營業績優秀,重視并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等等。5年以來,我國先后遴選出五批共340家示范企業和256項單項冠軍產品,培育企業96家。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的概念,比西蒙所說的世界制造業單項冠軍標準略低。按照西蒙的標準,2020年,德國有隱形冠軍1307家,美國366家,日本220家,中國68家。
專精特新是隱形冠軍企業成長的必經階段。2018年起,工信部在專精特新企業的基礎上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小巨人”企業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在經營數據、產品市占率、研發投入等指標上高于一般專精特新企業,強調“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關鍵基礎材料”,是專注于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行業排頭兵企業。
當前,我國已有11.3萬家專精特新培育企業、4萬多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76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96家單項冠軍企業,還有若干家產業鏈領航企業。對中小企業的培育,已經形成“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培育企業—省市級專精特新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產業鏈領航企業”的中小企業培育梯級陣營。
專精特新小巨人分布較集中的省份是浙江、廣東、山東等。從城市層面看,這些企業主要分布在寧波、佛山、煙臺等東南沿海中等城市。其中,寧波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82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63家,寧波股權交易中心近期還專門設立了幫助中小制造企業融資的“專精特新板”;佛山的制造業發展早,有大量全國知名的制造業品牌,“佛山制造”已經在全國乃至世界打出了品牌。佛山的制造業企業目前有34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寧波與佛山制造業基礎好,是向“隱形冠軍”發力的典型城市。也有一些中西部城市開始出現單項冠軍的身影。
二、隱形冠軍既要培育,也要自我發育,隱形冠軍的成長與產業集群有什么內在聯系?
產業集群是隱形冠軍的搖籃,其高度專業化的分工協作體系,是專精特新企業成長的沃土。產業集群內部,企業間自然形成主動學習、共同分享的創新模式。產業集群內的工程師沙龍,碰撞思想,新理念、新模式、新項目時時迸發,生機盎然;工匠酒吧里,熟練工人相互切磋、相互競賽,生產效率無形中提高,新的技術發明與實用專利在隨意談論中氤氳成形。這種企業群落互幫互帶共同提升的畫面,被一些學者形象地稱之為“灰度創新”。
產業集群中的頭部企業作為龍頭紐帶,把知識、人才、投資集中起來,再由數家小廠作為衛星群,兩類企業共同推動產業鏈向上延伸,形成一套自我運行提升的體系,進而形成在國際產業鏈中占據重要地位的一系列技術資本與創新資本,從而進一步促進產業鏈現代化和價值鏈高端化。所以,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把隱形冠軍的成長與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發育、培育結合起來。
三、如何以隱形冠軍企業的培育為抓手,更好地補短板和推進產業鏈現代化?
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是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的重要途徑之一。基礎零部件、關鍵材料、工業軟件、檢驗檢測平臺等領域不能再受制于人。高端制造的核心零部件和關鍵材料以及工業軟件主要依賴進口,動輒被“卡脖子”,新形勢下,這個局面必須盡快改變。細分領域的中小制造業企業在補短板、克服“卡脖子”過程中將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要“補短板”,關鍵在于產業基礎再造。要從大企業崇拜轉向專業化引領,從模仿追趕轉向自主創新,從集成制造轉向基礎制造。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主要針對的是制造業基礎不牢,地基不穩,關鍵零部件對西方國家依存度過高的現狀。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其一,對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影響很大的高端產業,如集成電路及其專用制造設備,操作系統和工業軟件,以及航空發動機等,需要新型舉國體制來解決;其二,對各行業關鍵零部件、材料、軟件,中央、地方、企業聯動合作,協同創新,集中突破;其三,大量的基礎零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采用市場機制,依靠企業和市場來“自主補鏈”,填補產業鏈空檔。
四、先行工業化國家如何培育隱形冠軍,近年來有哪些新的發展動向?
“補短板”是一時之需,而“鍛長板”則是長遠之計。只有打造更多的制造業“獨門絕技”“殺手锏”,培育更多的世界級隱形冠軍,才能在未來的全球產業鏈競爭和重構中掌握主動權。“隱形冠軍”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關鍵地位,難以被替代。所以,夯實產業基礎,需要在全球產業鏈上造就一批“隱形冠軍”,提倡專業主義、長期主義,培育工匠精神,使各細分類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有主導權和話語權。
德國是擁有隱形冠軍最多的國家,對隱形冠軍培育成長,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經驗。主要是五條:一是突出企業主業,制定長遠戰略,咬定青山不放松;二是通過“雙元制模式”(學校+工廠)輸送有效的專業人才、領軍人才;三是標準先行,追求品質,倡導極端制造、高強度研發;四是以工業園區為載體,集群式發展;五是重視技術組織(如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的鏈接和支撐作用。
中小企業是培育美國高端制造和先進技術的主要載體。中小企業憑借較強的科技創新動力,為美國高端制造業注入了源頭活水。美國近三分之一的小企業集中在電子元件、通訊設備、化工、塑料及樹脂等新興產業。美國近年來強調制造業回歸,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數字制造、智能制造,利用巨量激增的可用數據、觸摸界面、機器學習和增強現實系統等人機交互新形式,達到批量化定制生產。
中國很多的許多冠軍企業都是從某個進口替代產品做起,在專利獨占期過期后迅速完成核心技術模仿,攻破產品成本關,先拓展、占領國內市場,再逐漸開發拓展國際市場,而在占領市場的過程中,又進行著產品的改進和創新。可能原本想補短板,一不小心就鍛成了長板。這種先補短板隨后開始鍛長板的模式幾乎是國內冠軍企業成長的一條快速通道。在打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歷史節點,制造業企業以進口替代的模式來打造隱形冠軍,不失為一條現實的路徑。
五、市場如何有效支持隱形冠軍企業的培育培優?
中國的市場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探索從設立創業板就已開始。2019年,注冊制改革,科創板、創業板都轉向注冊制發行,原先需要花費數年才能完成的上市過程,只需要幾個月時間。工業和信息化部累計公布三批共計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96家已在A股上市,其中有128家在上交所上市,另168家在深交所上市。實施注冊制后,創業板“小巨人”俱樂部正持續擴容,服務專精特新企業能力快速提升,形成了強勁的產業融合與科技創新合力。
但一些擁有好技術的小企業因為沒有合適承載平臺,很容易被大企業在早期收購,失去成為隱形冠軍的機會。北京證券交易所明確提出“更早、更小、更新”的聚焦和支持創新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盤以來,交易活躍,表現強勁,資本市場掀起了一股專精特新的旋風。對于尚未達到北交所上市門檻的企業,各地政府的“四版市場”,即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也紛紛開設了“專精特新板”,幫助初創發展期的中小制造企業融資,作為進一步在全國交易所上市的后備軍。目前山西、寧波、深圳等地的“專精特新板”已經開板。未來,有硬科技、硬實力、主業清晰的“小而美”企業,必會不斷涌現并受到資本市場追捧。相信隨著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到位,解決中小企業金融支持的世界性難題,中國將會給出一份更好的答卷。

福建首條第五航權客運航線開通
重慶云陽的“侏羅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