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何楠、李貴成(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黃河是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開展黃河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把黃河流域建設成“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標桿”,為沿黃區域加快轉型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落實這一重大戰略要求,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客觀規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找準科技創新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結合點、著力點。
黃河流域橫跨中國東、中、西三大區域,是重要的生態屏障、經濟地帶和能源流域,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指出,黃河流域的發展質量有待提高。黃河流域共覆蓋9個省區,其中7個是欠發達地區,同東部地區及長江流域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滯后,內生動力不足。黃河流域要實現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就需要深入落實創新發展戰略,從傳統要素投入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堅持科技創新在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做好科技創新規劃工作,增強開放聯動效應。黃河生態保護涉及流域水安全系統治理,尤其需要協調好流域上、中、下游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升資源環境與生態安全的承載能力。但是,黃河目前仍然缺乏宏觀和全局性、長遠性的科技創新規劃,沿黃各地都強調自身的利益。因此,需要統籌科技創新規劃,增強開放聯動效應。按照摸清底子、多規合一、合力推進的原則,立足黃河上中下游地區的各種比較優勢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抓緊編制黃河流域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綱要,統籌流域經濟布局。尤其要站在區域協調和流域系統治理角度,結合全國一盤棋大局和黃河流域特色,抓好生態環境保護等一批專項科技創新規劃的編制工作,將沿黃地區城市建設、環境治理、空間布局、生態保護、文化傳承、沿水景觀等一體規劃布局,構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黃河流域發展新格局。
成立黃河流域科技創新聯盟,共同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增長極。成立黃河流域科技創新聯盟,將會充分發揮黃河橫跨多個省(區)的紐帶作用,合力打造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高效促進相關領域高質量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實現更高水平的交流互動,促進我國東中西部科技經濟的交流和融合發展。因此,黃河流域九省區要把提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圍繞“凝心聚力,共謀發展”“同抓保護,共促發展”“資源共享,合作發展”“產業為基,支撐發展”四個方面凝心聚力開展科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路子”和“新舉措”,還可以揭榜掛帥的方式,開展諸如黃河烏蘭布和沙漠段風沙防治和退化土地治理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焦化廢水零排放與分鹽資源化利用、高品質金剛石合成智能化裝備關鍵技術開發、電子級多晶硅材料關鍵制備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推進多元領域協同創新,提高科技創新水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跨地區舉措,需加強區域聯動并擴大流域對外開放水平,發揮政府、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合力作用,構建多元領域協同的科技創新體系。首先,應從國家層面,采用“政府主導實施,實驗室自主管理”的創新形式,與國家級科研機構合作,形成支持黃河流域各省區聯動、開放協同的新型科研機構,為全流域、多省份、多學科的科研創新提供平臺。其次,鼓勵采用“研究院所+政府+企業”的合作新模式,全力打造工業科技創新產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示范平臺,深化黃河流域產學研合作與成果共享,為黃河流域發展規劃、人才培養、社會治理和鄉村振興等領域提供發展動能。最后,圍繞關鍵科學問題進行協同攻關,在黃河上游地區,重點解決水源涵養能力提升、生態保護等技術難題;在黃河中游地區,重點解決水土保持、水沙調控等技術難題;在黃河下游地區,重點解決灌區水資源高效利用、三角洲濕地生態保護等技術難題。
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激發創新主體動力。近年來,黃河流域9省區盡管研發經費快速增長,但在研發投入的規模、強度和結構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投入,滿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首先,完善科技投融資機制。嘗試采取“政府+銀行+保險”三方合作的形式,對貸款保費和損失賠償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對黃河流域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提供持續資金支持。其次,放大財政資金創新支持效應。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黃河流域9省區財政科技投入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充分發揮黃河流域9省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作用,形成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合力創新的研發經費投入格局;集中財力加大對事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實施、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等領域的支持力度。最后,支持鼓勵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對創新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給予資金支持。
重視科技人才培養,形成科技創新實力。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必須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首先,重點培養水生態與水環境、水資源高效利用、流域發展戰略、水沙科學、堤防工程安全防御等方面的高素質人才,重點支持沿黃高校圍繞水資源高效利用、工程安全、生態保護、水沙調控等領域建設一批重點學科。其次,倡導“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趨向,加強綠色科技專業教育,特別是在創新環保、低碳生產等技術領域,及水環境、大氣、土壤污染及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學科專業,給予政策傾斜,形成良好的科技人才培育模式。最后,重點支持新興交叉領域和具有黃河特色的優勢領域,為科技創新人才提供研發平臺與創業基地,從“育人”到“用人”的各個環節營造良好的環境,在科研項目的審批、資金、人員配置上予以傾斜。同時,深化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強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福建首條第五航權客運航線開通
重慶云陽的“侏羅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