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夏玲玲(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高等教育對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然而,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建設存在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有待提高、高等教育評價體系單一以及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高等教育創新發展,使其難以滿足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質量高等教育的發展要求。因此,新時代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改革、新時代使命推進現代教師教育體系建設、新教育要求深化高等教育評價體系改革和新發展格局謀篇高等教育信息化2.0行動,讓改革創新貫穿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全過程、各領域。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落實“十四五”規劃、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指南針。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同樣需要新發展理念來引領。
高等教育要在創新上下功夫,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挖掘校內外育人要素,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提升高校自主創新能力,讓創新成為驅動高等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高等教育要在協調上下功夫,從問題導向把握新發展理念,著力破解高校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高等教育要在綠色上下功夫,從教育的本原去思考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創新問題,用自然的眼光和生態的機理去審視和發展高等教育,促使高等教育煥發出新時代的生命力;高等教育要在開放上下功夫,以人類情懷、世界眼光和中國特色高度,推動高等教育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構建開放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要在共享上下功夫,從根本宗旨上把握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為師生謀福祉、為學校謀發展、為社會謀幸福、為國家謀復興。
以新時代使命推進現代教師教育體系建設
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偉大使命呼喚高等教育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明晰自身發展的主要矛盾,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離不開高水平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要把教師教育和培養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要以深化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建設現代教師教育體系。
新時代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建設的構建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循“四個服務”“九個堅持”的總體要求,堅持興國必先強師的戰略定位。首先,加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高校要通過落實“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以及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融會貫通和同向同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扎實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建立和完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高校要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通過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培育弘揚高尚師德、強化師德考評落實,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不斷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素養。最后,加快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高校要通過健全高校教師發展制度和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積極應對新形勢對人才培養的挑戰,提升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改進教學的能力,營造有利于教師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環境,不斷提升教師教書育人的能力和素質。
以新教育要求深化高等教育評價體系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作出重要指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2020年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指出“改進本科教育教學評估,推進高校分類評價”“加強和改進教育評估監測”等。
按照新時代黨和國家關于教育評價的指示精神,高等教育理應主動探索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倡導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手段,營造良好的高等教育質量生態環境,促進構建公平公正的高等教育體系。首先是分類發展的高校評價。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改革通過分類評價牽引高校內部治理變革,引導不同類型高校按照精準定位、分類評價、創新發展要求,實現分類發展和辦學內涵提升,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其次是師德優先的教師評價。建設高素質高校教師隊伍,既要強化教學科研并重導向,重點考評教師的師德表現,還要強調教書育人為先理念,突出考核教育教學實績,更要改進高校教師科研評價體系,重點評價學術貢獻、社會貢獻以及支撐人才培養情況。最后是綜合發展的學生評價。對高校學生的評價,要從單一變為多元、從封閉走向開放,建立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的綜合評價體系。新時代學生綜合評價體系要堅持“五育并舉”,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切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
以新發展格局謀篇高等教育信息化2.0行動改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站在新發展階段的起點上,以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擺在我國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課題。《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系重構”。由此可見,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是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引領高等教育現代化、推動構建高等教育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高等教育要以信息化2.0行動改革為根本動力,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對接新發展格局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布局,針對解決現實問題推進學科交叉融合。
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要大力開發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量子科技等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從結構路徑、技術路徑和制度路徑三個層面激活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首先,從結構上重構基于信息技術支持的高等教育體系。高校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采集、匯聚、共享數據資源,打破高等教育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壁壘,協調自身學科專業結構與教育目標的關系以及有效回應教育外部信息化發展應然要求,實現轉型高校自身的結構、功能定位與整個教育系統、社會系統相協調。其次,從技術上構建信息化時代人才培養新模式。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技術路徑是通過聚焦教師隊伍結構的優化、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教師教學評價的升級、教師教學模式的變革,建立健全人才培養資源共享、協同機制,構建網絡育人共同體,推動信息技術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引發人才培養質量變革。最后,從制度上構建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積極探索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制度路徑,綜合運用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確定對高等教育內部發展要素的增量變化、組合方式等規則,建立有效激勵與約束機制,全面提高利用大數據支撐保障教育管理、決策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建成“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和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