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林閩鋼(南京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從產生之時就努力服務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保駕護航。時至今日,中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速度之快、受益面之廣,成為中國改革發展的一張名片。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組成部分,在自主建構中彰顯出制度特色,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對于如何把社會保障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可以從以下三個向度加以理解和把握。
以人民為中心 統領社會保障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既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堅持的執政理念,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保障制度的本質特征,是貫穿新時代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發展的基本價值邏輯。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保障制度,即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首位,在社會保障制度中充分體現人民性。
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保障制度,應保盡保、應助盡助、應享盡享、覆蓋全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共同富裕,把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公平作為發展社會保障事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30多年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各項制度框架均已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并已基本實現了法定人員全覆蓋。但仍有部分外出務工人員、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等沒有被納入社會保障范圍,需要通過優化完善現行政策、創新改革相關制度,讓人人都能享受到相應的社會保障待遇,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保障制度,把人民利益和關切貫穿于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始終。面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關鍵階段,我們需要緊盯人民群眾在社會保障方面反映強烈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形成以問題為導向的改革路徑,錨定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抓住改革的重點,守正創新推動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行穩致遠。
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保障制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主要民生領域不斷取得新進展,讓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這是推動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從而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過程中,織就更密更牢的民生兜底網。
立足國情 提升社會保障治理效能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起步較晚,水平還比較低,加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直接影響了制度設計和運行管理。這就需要著眼全局、立足長遠加強社會保障制度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有力有序有效推進。
要用底線思維來確定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國家基本制度的地位,即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同時,要用戰略思維來明確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國家重要制度的定位,即社會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總體來看,社會保障作為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發揮著民生保障安全網、收入分配調節器、經濟運行減震器的作用,是國家治理之重器。
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遵循社會保障發展應與經濟水平相適應的原則,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之上。一方面,促進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把社會保障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相結合,走大國社會保障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另一方面,針對我國城鄉、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我國于2018年啟動實施了基金中央調劑制度,這幾年有力支持了困難省份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目前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已啟動實施,將在全國范圍內對地區間養老保險基金當期余缺進行調劑,今后大國社會保障的制度優勢會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我國在經濟社會條件、人口稟賦特征、社會保障基礎等方面差異明顯,這對大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持續有效管理帶來挑戰。針對當前我國社會保障統籌層次較低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國家頂層設計,做到全國一盤棋。同時,強調堅持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性和規范性,增強制度的剛性約束,加強對制度運行的管理監督。這為全面提高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治理效能指明了發展方向。
體現家國一體的社會保障傳統
我國社會保障實踐有著悠久的歷史,一脈相承的歷史和文化為制度建設奠定了堅實和厚重的基礎。
民生觀是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的一把金鑰匙。在千百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有大同思想、民本思想以及重農思想等,而早在原始社會向國家過渡的堯舜禹時代,就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德惟善政,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產生了“正德、利用、厚生”的民生觀。孟子所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將天下、國、家三者融為一體,深刻詮釋了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政治理念。國家“立國為家”,民眾“化家為國”,國和家是相通的,國家與民眾的利益是一致的。家國關系可以用家內關系來理解,又可以用“小家”和“大家”的關系來理解。“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就是在這種家國情懷中不斷建設和發展起來的。
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傳遞的是黨和政府的溫暖。社會保障恰是一架橋梁,一頭連著黨和政府,一頭連著廣大群眾,“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以老百姓之心為心,為民處處用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三個“格外”彰顯出新時代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積極有為的精神風貌,通過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營造家國同心的氛圍,從物質保障層次向精神關懷層面提升,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