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小剛(敦煌研究院研究館員、考古研究所所長)
敦煌石窟包括了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在內的多處石窟群。1900年,莫高窟發現了藏經洞,數以萬計秘藏千年的文書與藝術品重見天日。百年來,敦煌學逐漸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敦煌石窟考古方面不斷取得新發現、新成果。本文舉其犖犖大者,僅就窟前殿堂遺址的發掘、北區洞窟考古的推進以及洞窟考古報告的整理出版三項成績加以概述。
窟前殿堂遺址刷新傳統認知
2021年10月18日召開的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的開幕式上發布了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敦煌莫高窟因為1963年的考古發掘而名列其中。
1963年7月至1966年上半年,為配合莫高窟南區危崖加固工程,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前身)的考古工作人員在底層洞窟的前面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在施工范圍內清理出窟前建筑遺址20多個,新發現了3個洞窟和3個小龕,同時出土了壁畫殘塊、塑像殘塊、顏料塊、調色碟、陶燈碗、陶坩堝、陶罐、刺繡、絹畫、文書、唐宋錢幣、象頭銅鋪首、鎏金銅菩薩像、木雕蓮花蕾、蓮花石柱礎、鋪地花磚等珍貴文物。
這次考古發掘發現的窟前建筑遺址,從年代上看,分屬于五代、宋、西夏、元幾個不同的時代,其中有的窟前建筑經過兩次重修;從建筑結構來看,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占多數的是磚包臺基結構的殿堂建筑遺址,另一種是制作比較簡單且規模較小的土石基結構的建筑遺址。從發掘情況來看,殿堂建筑在臺基前大多砌有臺階,地面大多鋪襯花磚,南、北兩邊夯筑山墻,后部與洞窟相連,形成前殿后窟的形式。這次考古發掘出土的遺物中較為著名的是一件太和十一年(487)北魏皇室廣陽王家族供養的刺繡佛畫。
在1963—1966年的發掘之后,考古工作者又進行了至少三次關于窟前殿堂遺址的補充發掘。1979年7月至10月底和1980年4—6月,在唐代開元九年(721)始建的莫高窟第130窟(又稱南大像,內塑有26米高的倚坐彌勒像)窟前清理出下層西夏和上層清代共兩層建筑遺址及窟內主室地面唐代柱穴、佛壇、鋪磚等遺跡,還新發現了一個小龕;1999年6—7月,發掘了莫高窟第66—78窟窟前遺址,發現了第72—76窟窟前殿堂建筑遺址;1999年10月,在唐代武則天延載二年(即證圣元年,695)建造的莫高窟第96窟(又稱北大像,內塑有35米高的倚坐彌勒像,現窟外有1935年建成的木構建筑九層樓)窟前發現了早于五代、宋的窟前殿堂遺址,清理出清、元、西夏到唐代地面及部分花磚,發現了開窟造像時分布在地面的26個架穴以及門砧、蓮花紋大石柱礎等。
唐、五代以來,有許多關于莫高窟建筑情況的文字記載,如《大唐隴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記》記載:“鑿為靈龕,上下云矗,構以飛閣,南北霞連。……爾其檐飛雁翅,砌盤龍鱗,云霧生于戶牖,雷霆走于階陛,左豁平陸,目極遠山。前流長河,波映重閣。”《大唐宗子隴西李氏再修功德記碑》亦云:“云霞大豁,寶砌崇墉。未及星環,斯構矗立。雕檐化出,巍峨不讓于龍宮;懸閣重軒,曉萬層于日濟(際)。”這些文字描述,使我們了解到,在唐代,莫高窟的整個崖面上,分布著許多窟檐,窟檐之間用棧道通連著。當時的宕泉(大泉)河就在窟前流過,因而可以看到洞窟外觀的倒影。
五代也有類似的文字記載,如《敦煌錄》記載:“(莫高窟)每窟動計費稅百萬,前設樓閣數層,有大像堂殿,其像長一百六十尺,其小龕無數,悉有虛檻通連,巡禮游覽之景。”以上是關于崖面上建筑情況的記載。雖然崖面上的這些建筑物多數已不復存在,但從莫高窟現存的五座晚唐和宋代木構窟檐實物和棧道殘梁,以及崖面上的梁孔、椽眼等遺跡看,結合考古發掘出的窟前殿堂等建筑遺址提供的信息,以上敦煌文獻中的這些文字記載,應該是可信的。
莫高窟窟前殿堂遺址的發掘及其成果,改變了人們的認識,也就是說古代莫高窟的外觀可能并不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窟前殿堂遺址考古發掘提供的資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復原古代某個時間階段的莫高窟外觀或建筑提供參考。
北區洞窟考古的推進
敦煌莫高窟開鑿于鳴沙山東麓長約1700余米的斷崖上,根據洞窟分布情況分為南區和北區。在長約1000余米的南區,集中了原編號492個洞窟中的487個洞窟。在北區全長700余米的斷崖上,也開鑿有狀如蜂巢的數百個洞窟,最密集處可達四層或五層。由于北區洞窟內絕大多數無壁畫和塑像(長期只有第461—465窟五個編號洞窟),一直未引起足夠重視。
為了弄清敦煌莫高窟北區洞窟的性質及其內涵,1988年6月至1995年11月,彭金章帶領敦煌研究院考古專業人員對莫高窟北區石窟逐一進行清理發掘,厘定洞窟數量,新增243個編號洞窟,發現北區的洞窟有以下幾種類型:(1)專供僧人或常住于莫高窟的百姓生活起居的僧房窟。(2)供僧人禪修、誦經的禪窟。(3)兼具生活起居和坐禪修行兩種功能的僧房窟與禪窟的組合洞窟。(4)用來埋葬僧人、俗弟子等佛教徒的瘞窟。(5)供佛教徒進行觀像、巡禮及舉行其他佛事活動的禮佛窟。(6)作為存貯物品使用的廩窟即倉庫窟。
北區石窟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主要有各種古代錢幣、生活用具、雕塑或繪畫工具、木雕像、彩塑殘塊、壁畫殘塊、絹畫、紙畫、剪紙、衣物、各種文字的文書等,其中波斯銀幣,西夏鐵錢,西夏瓷器,西夏文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三才雜字》序,西夏文木印章,48枚回鶻文木活字,泥金泥銀書寫的藏文佛經,泥金書寫的回鶻文佛經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文物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了《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第一卷,2004年7月又出版了《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第二卷與第三卷。這是關于莫高窟北區石窟考古發掘資料整理的最終成果。
經過考古發掘和整理研究,我們認為北區的使用功能與南區不同,南區是佛的殿堂,是供僧俗禮佛、做佛事活動的場所,北區則主要是供僧眾生活、居住、習禪、死后瘞埋的區域。南北兩區的洞窟群合在一起才構成了完整的莫高窟石窟寺。
洞窟考古報告的整理出版
20世紀60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開始嘗試編撰詳細的洞窟考古報告,希望通過文字記錄,繪制實測圖,拍攝圖版照片等方式,科學、完整、全面地整理和公布敦煌石窟的全部資料。然而,敦煌石窟考古工作的難度和復雜性,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歷經四十多年的曲曲折折、反反復復,歷經了許多失敗和挫折,敦煌研究院才得以主持完成多卷本《敦煌石窟全集》考古報告的整體規劃和分卷考古報告撰寫的體例,計劃將其所管轄的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等敦煌石窟的近600個有壁畫和塑像的洞窟分成100卷的考古報告整理和出版。
2011年由樊錦詩主持編著的《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終于正式出版。該報告以莫高窟早期北涼三窟即第268、272、275窟為主并包括了周圍的11個洞窟,逐窟記錄洞窟位置、窟外立面、洞窟結構、塑像和壁畫、保存狀況以及附屬題記、碑刻銘記等全部內容,并配有全面準確的測繪圖和詳備的照片圖版,附錄則收集了本卷洞窟歷史圖文資料,相關論著目錄,顏料、材質分析和碳14年代測定報告,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石窟考古測繪中的應用等。
該報告將最先進的測繪技術運用到考古工作中,實現了石窟考古測繪的重大突破。這一考古報告打破了過去僅限于文字、繪圖和攝影結合的方法手段,融匯了考古、歷史、美術史、佛教、測量、計算機、攝影、化學、物理學、信息資料等多學科的方法手段。考古報告的編寫出版,有利于永久保存、保護敦煌莫高窟及其他敦煌石窟的科學檔案資料,推動敦煌石窟文化遺產的深入研究、滿足國內外學者和學術機構對敦煌石窟資料的需求,在石窟逐漸劣化甚至坍塌毀滅的情況下,為全面復原成為可能提供依據。這本報告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肯定,也為其他石窟寺遺址考古報告的撰寫提供了范例。
目前,敦煌石窟除了已經出版的考古報告《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以外,第2卷《莫高窟第256、257、259窟考古報告》經過了10年的努力,目前已經完稿,即將出版;第3卷《莫高窟第251—255窟考古報告》與第4卷《莫高窟第260、262、263、265窟考古報告》也開始啟動編寫工作。
總的看來,100多年來敦煌石窟考古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還有很多工作需開展。近年來黨和政府空前重視石窟寺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中國石窟寺考古進入了黃金時代。進入新世紀以后,敦煌石窟考古事業可以說是蓬勃發展,無論是敦煌石窟及其周邊的考古發掘清理,還是編寫洞窟內容考古報告,乃至其他關于石窟的考古研究,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敦煌考古學人繼續發揚“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不畏寂寞和辛苦,扎實工作,砥礪前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莫高窟南區崖面遺跡考古報告整理與研究”(20BKG023)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