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雷鳴(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
我國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使命,最根本的任務是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人才的關鍵在于道德是否高尚、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是否健康。新形勢下,高校應圍繞人才培養的中心任務,統籌推進學生、教職員工心理健康工作,健全并完善校園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使心理健康工作在價值養成、人格健全、心態涵養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助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將高校建設成為和諧示范之地。
構建“三位一體”校園心理建設體系
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與實踐,高校已經建成較為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推動育心與育德的融合,構建了“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的基本格局,形成了“育心育德育人”的教育理念。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重要成績。然而,只針對學生群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適應當前高校發展的要求,因為人才的培養需要多種教育力量共同作用,人才培養的質量更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除了學生自身以外,教師、家長、社會資源以及校園氛圍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這就需要從育人的全局延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統籌推進心理育人、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社會心理服務等工作,優化工作體系,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促進活動,通過增強教師、家長的心理健康素養,營造增強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氛圍和力量,構建價值養成、人格健全、心態健康“三位一體”的校園心理建設體系。
一是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強化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融合,強化源頭治理,發揮心理健康工作在人才價值養成中的獨特優勢。在“大思政”格局下,強化育心育德育人的理念,加強源頭治理。首先,育人者要先育己,正心要先正己。教師應強化自身的師德師風,涵養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一方面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另一方面結合自身工作向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其次,積極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融合,發揮心理健康工作在價值引導實踐中的積極作用和獨特優勢,實現育心鑄魂功能。同時,在機制上強化貫通融合,促進顯性心理教育與隱性心理教育相統一。通過這些工作,從源頭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涵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激發昂揚向上的精氣神,消解“空心化”“擺爛”“躺平”等不良精神狀態。
二是樹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觀,拓展并優化心理健康工作的途徑、方法,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為人才的成長奠定良好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時代新人,僅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和設施等資源是不夠的,還應該樹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觀,匯集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力量協同健全學生的人格。在建設對象上,不能僅關注學生,還應該關注教師和家長,提高這些人員的心理健康素養;在建設途徑上,不能僅限于心理咨詢、危機干預、團體輔導等,還應該從源頭上涵養積極的心理品質;在建設視角上,不僅要重視心理疏導和調節的方法,還應該從“治未病”的角度,強化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與普及;在機制建設上,加強家庭—學校—社會(社區、醫院)的聯動聯通,推動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建設,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德智體美勞“五育”的融合。
三是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健全校園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倡導積極的心理健康文化,涵養健康的校園社會心態,為人才的成長營造師生同心而行、和諧進取的積極氛圍。增強師生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不僅需要強化基于個體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還需要積極推進校園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針對群體開展的心理服務體系,主要包括社會心態培育、社會心理疏導、社會預期管理、社會治理中心理學策略的運用等。校園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著眼于解決校園治理過程中的社會心態問題,助力學校的建設、教師的發展、學生的成長。首先,通過大數據技術精準把握師生的心理狀態以及變化趨勢,捕獲影響師生心態變化的關鍵性信息。這是有效開展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重要前提。其次,注重校園心理健康文化的建設,使這種文化氛圍形成感召力、影響力。通過建設“3·25”(善愛我)、“5·25”(我愛我)、“9·25”(久愛我)等心理健康文化品牌活動,降低師生對心理健康的病恥感,增強師生的心理健康意識,自覺發揮心理健康知識在促進價值觀念轉變、心理健康素養提升以及社會心態涵養等方面的作用,達到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目的。
多維度協同推進校園心理建設
價值養成、人格健全、心態健康“三位一體”的校園心理建設體系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在實施過程中,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現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的基礎上,融入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資源,從縱向和橫向協同推進學生、教師、家長的心理建設。
一是立足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校園心理建設。校園心理建設的最終落腳點在立德樹人。這需要形成由學校黨委統一領導,黨委學工部、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等部門、群團組織分工負責、制度健全、主體明確、資源整合、機制完善,學生、教師、家長以及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在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中融入心理建設,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工作中全方位滲透心理建設工作,確保心理健康工作在價值引導、人格健全、心態涵養等方面的促進作用。
二是強化源頭治理,著力從提升學習能力、營造心理氛圍的角度,培育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心理建設的最終目的在于培育學生的健康心態,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涵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這是增進學生生活質量、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根本保障。首先,強化“治未病”的理念,把握自媒體時代心理健康傳播與普及的基本規律,通過教育教學、心理訓練等活動以及全媒體途徑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同時積極推進校園心理健康文化建設,解除對心理問題的“污名化”,消解對心理健康疾患的病恥感,增強學生增進心理健康的意識和主動性。其次,強化心理健康的基礎性研究。發揮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優勢,探究價值觀引導的基本規律以及誠信、公正等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機制,制定行之有效的引導方案;把握學生高質量學習的心理規律,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升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獲得感;開發融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心理健康監測預警系統和平臺,及時掌握學生群體的心理需求,使心理服務精準化、個性化;明確抑郁癥、焦慮癥等精神疾患的關鍵性影響因素,開發有效預防干預方案。最后,開展教師、研究生導師心理健康培訓,著力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素養,提升專業教師心理健康滲透教育能力。一方面,依托教學、科研以及師生交往等途徑,向學生隱性滲透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涵養自身積極心態,形成良好的人際環境和育人氛圍。
三是整合校內外心理建設資源,優化工作體系,健全心理建設的協同創新機制。構建價值養成、人格健全、心態健康的校園心理建設體系,需要黨委統一領導,校內外多種資源和力量從橫向和縱向協同推進。首先,建立由黨委組織部、黨委宣傳部、黨委學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部門牽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心理健康專業教師、學工管理人員組成的心理育人隊伍,系統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融合,健全學生價值觀引導機制,通過黨員心理建設、價值觀教育等路徑,完善心理育人體系。其次,由黨委學工部、黨委教工部、心理健康機構、校團委、教務處、研究生院等部門聯合,優化課堂教學、心理咨詢、班級活動、寢室活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午間沙龍等心理教育途徑,涵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為學生持續地提供心理疏導和跟蹤服務,積極構建心理防護網;建立“宿舍—班級—院系—心理中心”聯動機制,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動向;建立“院系—校工會—心理中心”聯動機制,構建教師心理支持網;建立貫通家庭—學校—社會(社區、醫院)協同機制,完善“中心—院系—醫院—社區”轉介與輔助性心理咨詢工作,完善重點關注學生在校期間、休學復學的心理幫扶,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全過程的聯動聯通聯防聯控心理疏導和預防干預體系。最后,創新培養機制,推進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螺旋上升式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推動家校共育,協同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在新時期新形勢下,高校應該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眼于培育一流人才,系統謀劃學生、教師、家長等群體的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并使之成為一個符合國情校情、切合中國人心理特征、彰顯中國特色的高校心理建設體系。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心理育人)“構建基于‘價值引領、三維融合、六位支撐、協同創新’的高校心理育人示范模式”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