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龐麗娟、楊小敏(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黨全國上下同心、頑強奮戰,實現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勝利。教育作為國家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和治本之策,發揮了“扶智”“扶志”的重要作用。脫貧攻堅戰已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已步入小康社會,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立足當下、放眼未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和新增貧困,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持續減貧,我們仍需鑄牢減貧意識,進一步深化教育扶貧,并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著力于人的培養
作為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教育是人類通過傳遞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以實現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教育產生和存在于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以促進個體層面人的持續發展從而實現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為目的。教育的這種本質特征決定了教育在扶貧開發與脫貧攻堅中發揮根本性作用,是實施教育扶貧的內在邏輯起點。進一步說,教育扶貧的實質在于通過對人的培養,著力于對人的思想觀念、意志品格、情感態度、視野思路、核心素養、職業技能、行為能力等各方面的內在動機激發和外在行動賦能,使個體獲得在現代社會求生存、助立足、謀發展的本領,有效擺脫貧困,進而從根本上消除群體化貧困和社會性貧困。這種精準扶貧的邏輯是對于面向社會全體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而言的,是基于有目的、有組織、有保障的學校教育形態所開展的教育賦能和基于此的教育扶貧與減貧。
運行機制上,教育扶貧過程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將教育納入扶貧開發、脫貧攻堅等內容,保障兒童接受基本教育的需要和基本權利,這主要體現在基礎教育領域,主要是努力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同時,以政府“兜底”的方式確保處境不利家庭不因教育支出負擔而陷入貧困。另一方面,通過職業技能與綜合素養培訓服務及相關資源的支持,助力各類對象面向勞動力市場“能就業”“就好業”或再就業與創業,由此助推個體和家庭有維持生活發展的穩定收入,實現脫貧。這主要體現在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
正視發展性貧困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與其他扶貧開發舉措一樣,教育扶貧要“扶”得切實有效,就要服從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和基本規律,緊扣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按照發生、特征、形態、影響等不同維度,貧困存在多種理論上的分類。常見的有兩組概念,一是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二是生存性貧困與發展性貧困。貧困形成的過程與原因非常復雜,諸多因素以不同組合方式鑲嵌于特定的經濟社會結構,并伴隨經濟社會轉型和人口結構變化以及特定的制度安排而發生作用,導致區域、局部、群體或個體性貧困。
相對確定不變的、與物質生活水平密切相關的絕對貧困,可以參照特定標準、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集中財力物力人力進行消除,而動態變化的相對貧困與特定歷史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的需求層次相關,屬于發展性貧困,需要持續斗爭且較難消滅。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當前,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通信等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制造強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等重大戰略和政策實施,將推動未來經濟社會持續的深度變革。我們要高度警惕可能不斷發生的傳統產業行業群體被甩出性失業、新標準下經濟層面的生存性貧困,特別是社會個體由于階段性適應能力不足而制約發展的物質、精神和文化等層面的發展性貧困等。
從社會發展變遷的歷史趨勢來看,較長時期存在特定標準、形態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和貧困現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無論是對扶貧開發與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還是應對新的挑戰與改革發展任務,新一階段的扶貧開發都要對繼發、再生的發展性貧困予以高度重視。2022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頒發,強調“推動脫貧地區更多依靠發展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教育扶貧要服務于持久地解決相對貧困和發展性貧困,服務和貢獻于國家新的扶貧開發和持續減貧,為推進共同富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貢獻。
深化教育的根本性作用
新時代,深化教育在持續減貧中的根本性作用,堅持立足國家發展戰略、立足人的全面發展、立足區域協調發展、立足社會和諧穩定,實施有效脫貧、長效扶貧和引導致富。
一是立足國家發展戰略,推動人力資本的精準與深度開發。著重于緊密對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與任務,精準發力,促進人力資本持續、深度開發,貧困人口發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大勢,對接各級各類人才的需求。二是立足人的全面發展,提升人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充分利用不同類型教育的特點,有效激活個體內在動力,助力形成貧困人口脫貧和致富的永續機制。三是立足推進區域發展,助力經濟與社會全面轉型升級。以融入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引領,以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強化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為實現全國總體一盤棋、各地差異化發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四是立足社會和諧穩定,推進社會收入分配結構的優化。以推動個體就業、創業能力的形成,促進擴大就業和提升就業質量為重點,促進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和低收入者增收,發揮教育扶貧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壓艙石”作用。
對于教育本身,無論是作為一種人類活動,還是一種基本公共服務,都須上升為國家事業在現代社會建設中的持續發展,如此才能有效發揮更大的經濟社會功能。深化教育扶貧,服務持續減貧,要牢牢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動搖,舉全黨全國全社會之合力加快推進教育向更高水平發展,從而系統、深刻地提升教育體系服務持續減貧的能力。
具體而言,學前教育階段,要強調普惠發展,實施政府主導的多元化、多樣態普惠性資源供給,有針對性地對扶貧開發對象實施保障性嬰幼兒照護機制,通過促進解放勞動力、釋放生產力,進一步阻止貧困的發生。義務教育階段,要加快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除了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框架下強化補短板、提供有質量的免費教育服務之外,還要基于有效的依法監督形成一套扶貧開發的勞動力成本補償辦法,消除和防范由家庭收入壓力引致的輟學問題,為阻斷貧困的滋生和代際傳遞提供激勵機制保障。高中教育階段,要堅持多樣化發展,加強對經濟困難家庭的經濟補助,防范出現“因教致貧”現象。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發揮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的作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以服務與提升弱勢地區弱勢群體就業能力為重點,瞄準以進城務工人員及數以千萬計的隨遷子女、城鎮戶籍人口中就業競爭力較弱的群體和農村資源獲取能力較弱的家庭等四大類人群中現有或潛在勞動力人口,準確有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深入推進扶貧減貧。

紀念臺灣光復80周年大會在京召開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力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