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邵春堡(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科技發展與創新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這輪科技革命正加速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直接導致生產力的三個要素,即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深刻變化。勞動力的變化,已經不是以往藍領、白領、金領、粉領、圓領之類的升級和變化,也不是體力型、知識型、科技型的智能化升級,而是人作為勞動者的健康、安全、智慧、長壽,豐富了勞動者的內涵;各種便攜式智能裝備拓寬了勞動者的外延,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參與勞動,躋身到勞動者行列,增加了勞動力的類別和數量;人工智能參與生產的標準化、精準化,以及人更多地向著腦力勞動發展,提高了勞動者的整體質量。勞動者再沒有以往那么單純,人和機器人建立了多重內部關系,體現了勞動者的深刻變化。
人的健康、安全和長壽,以及人的體質和智能,是勞動者最重要的內涵。內涵豐富、素質提升,這是勞動者最大的變化。
勞動者質量取決于人的體質和智能,農業科技促進的糧食增產,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改善了勞動者的營養,使勞動者的體能得到加強。
現代醫學科技從為少數人服務發展到普惠大眾,使更多的勞動者的健康得到保障。“世衛組織估計,由于距離遙遠,大約有10億人終其一生也不可能看見衛生工作者。”但是在過去四分之一的世紀,人類在健康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已經讓大多數人受益,但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到這些福祉。如果想要所有人都能得到醫療護理,必須對衛生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并投入資金,讓其能給最偏遠地方的人提供健康醫療服務。老弱病殘雖然不是直接的勞動者,但如果他們的疾病能夠得到治療,他們的生活能夠得到保障,也能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實際上也間接地改善了勞動者工作和生活的條件和環境。
教育科技特別是這些年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興起,使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短期培訓得到發展,提高了勞動者的智能技能水平,進而提高了勞動效率。
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逐漸參與一些勞動,雖然取代了勞動者的一些崗位,但是那些急難險重和骯臟的工作被取代,大大減少人類勞動的風險和犧牲,使人可以更加安全、舒適地勞動。未來有可能機器人、人工智能作為新的勞動力取代相當部分人的勞動和工作,人類將主要從事科技、研究、娛樂、游戲、創作等獲得精神快樂的智能勞動,人類將更多地適應以精神、文化、智能、創造為主的工作,更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勞動者的全面素質。然而,最近火爆的ChatGPT拓展了機器人取代人類勞動的想象力和可能性的邊界,在許多崗位上,ChatGPT有望取代人類,比如從客服代表到新聞寫作。這樣的技術發展,也許最先提升的不是“藍領”勞動力,反而更多的是“白領”勞動力,因為白領勞動只需要人工智能,藍領勞動反而需要一系列實體技術。這對我們調整國家的規劃、搶占科技高地,涉及到人口、就業等都會影響深遠。當然,使用人工智能系統編寫內容時,務必查找核實,因為有時AI會出錯。更要思考如何避免勞動的增長和解放,變成對人類獨特性、人類生活價值和意義的削弱甚至剝奪。以色列總統說“我們必須永遠不要忘記人類的精神——沒有計算機……能夠取代人類的DNA。硬件和軟件都不能代替人的意志。”
富足、和諧和科技,帶來人類壽命的延長。在19世紀,人類的平均壽命僅有37歲。二戰以來的70多年,隨著醫療和糧食供給的改善,人類平均壽命從1950年的45.7歲增長至2015年的71.7歲,全球人口也迎來快速增長。特別是生物技術與基因技術的發展,以及相關產業的跟進,諸如生產新器官、大腦記憶體、骨干、皮膚等醫藥產品,不斷擴大保健等方面的市場,加之支持壽命延長需要的更多的健康護理和服務等的增長,在去除疾病痛苦的基礎上,使人類的壽命得到了普遍延長。這都有可能激活勞動者的活力,增強勞動者的幸福感受,潛在地延長勞動者的有效勞動時間。
未來的基因治療技術和人工智能,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有可能通過基因技術、納米機器人、腦機接口技術,實現沒有疾病的人生,拓展人類的智慧極限,幫助人類抵抗衰老,讓人類進化得更優秀、更長壽,甚至會較少受到生物的局限,向著永生挑戰,人們對未來的健康充滿信心,實際上在延長勞動者的有效時間。
由此,我們體會恩格斯所說的勞動創造了人中的“人”,是一種未完成的、開放的存在,勞動與人也不是終極定義,而是一個發展和開放體系。最初的勞動創造人,是經過制造工具到產生語言,使人成為勞動者;經過長期勞動,使人變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經過人的自然體質的成長到人的勞動協作的社會性的成長,促進了勞動者與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一起成長,說明人成為生產力的活的源泉和決定因素。現在的數字智能科技和基因技術的發展,揭示了人在持續進化,隨著科技對人的積極影響,我們有可能對人進行重新定義,人和勞動都將會有新的內涵。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