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敏(南京郵電大學黨委宣傳部)
互聯網新媒體已經成為新時代青年學生了解信息、接受教育、表達思想的重要途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年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高校進行網絡思政教育的改革創新成為一種必然選擇。新時代網絡思政育人從傳統“實體領域”延伸至“虛擬領域”。將互聯網思維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在各大高校已經非常普遍,各高校都在尋求“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突破。通過網絡思政教育,落實“四史教育”,提升學生的德育實踐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對“00后”大學生心理特征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研究互聯網環境下學生思想行為呈現出的新特點,探索高校依托網絡開展思政教育的具體對策,從而將互聯網這一最大變量轉化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最大增量。
網絡對青年學生的影響
“00后”大學生伴隨著網絡長大,是網絡虛擬世界的“原住民”,現實生活與網絡虛擬世界對他們產生了雙重塑造作用。為深入了解互聯網環境下青年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課題組在全國八所電子信息類高校收集了1600份學生線上調查問卷、400份學生線下調查問卷,召開了10次青年學生座談會,探究網絡視野下的青年學生思想狀況。
“00后”青年學生思想行為具有閃光點。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具有開闊的視野,對社會的認知逐漸趨于理性,思想富于變化,敢于創新,渴望能夠有一番作為。“00后”大學生可以熟練運用網絡技術,借助互聯網不斷豐富知識廣度,他們渴望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會通過網絡向他人傾訴,以期從他人那里獲得支持、關心和安慰,從而增強自我認同感。
同時還可以看到,網絡社會背景下“00后”青年學生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理想信念不夠堅定。他們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對網絡世界的依賴容易受到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和影響,被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思潮迷惑以至于產生消極的思想觀念。二是政治思想不成熟。他們受占據微博熱搜的娛樂新聞影響較大,對國家大事的關注度和參與熱情有下降趨勢。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學生知曉重要時政信息基本是通過軟件推送,并非主動自覺關注時政信息,缺少政治敏銳性和政治洞察力。三是心理問題凸顯。良莠不齊的網絡文化作品對青年學生的心理產生不良導向,往往使其表現出利己主義,缺乏集體意識,容易沉溺于各類網絡游戲,逃避現實,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弱。四是網絡辨別能力缺乏。網絡語言在新時代青年學生中廣為流傳,對其思想行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中一些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言語嚴重影響了青年學生的自我認知。此外,網絡環境特殊的隱匿性和虛擬性,讓部分青年學生容易被不良言論蠱惑。五是越來越多的學生容易沉溺于享受抖音等短視頻類快餐式文化,尋求虛擬世界的滿足和快樂,消耗專注力,甚至難于區分網絡與現實。六是缺少學習探索精神。青年學生通過網絡途徑獲取的知識缺乏權威性和可靠性,可能導致學風浮躁。
提升思政成效的新媒體路徑
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思想行為呈現的閃光點和問題與新媒體密切相關。提升思政工作成效,需要對癥下藥,通過吸引、服務、表達、引導“四位一體”的方式,分模塊、分類別、多層次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引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
依托網絡平臺,增強思政教育實效。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平臺。思政教師可以打造個人主頁,將富含思想政治理論的內容發布于相關平臺,拍攝解讀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教學視頻,定期上傳,方便師生學習,穩步推進高校網絡教育平臺建設。
反饋教學成果,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可依托新媒體平臺,開展線上線下同步的主題活動,擴大受眾范圍,增強宣傳效果,培育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艱苦奮斗的學習精神。開展大學生學風建設工作,通過服務師生的溝通平臺——“i學習”,加強學習管理,強化學風督察制度,完善晚自習制度,建立學業預警制度,完善學生家長的溝通聯系制度,暢通學生學習訴求渠道;為學生提供競賽信息和師資庫;開展學業規劃專業指導,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并且給予反饋,更好地協調師生間的管理教育模式。
推進日常管理,樹立集體主義意識。除了微博、微信、抖音等主流新媒體平臺,易班在大學生群體中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與其他平臺相比,更能保障學生個人隱私,學生信息僅由學校進行大數據匯總分析。高校輔導員作為易班使用的主體人員,易班的數據信息系統是他們了解學生、關注學生行之有效的主要途徑。通過完善功能、優化服務,有助于增強易班用戶黏性。讓學生主動去使用易班系統,所有的記錄和信息形成網絡社區中相關個體的集體記憶,以這種記憶為基本單元進而形成對于學校、班級、社群等集體的認同,進而引導學生樹立集體主義意識。
創作網絡作品,弘揚傳播良好風尚。可以利用微博、抖音等平臺,鼓勵大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創作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文化作品,鼓勵學生由觀看者轉變為創作者,獲得被關注感和滿足感,調動青年學生的積極性,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和校園認同感;建立“輔導員抖音工作坊”,通過抖音發布短視頻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學風建設,彰顯新時代青年學生的青春熱情和才華魅力。
突破教育瓶頸,打造規模生態效應。高校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發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短視頻內容,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需要突破其主流內容上的兩大瓶頸:一是大力增加大學生學習生涯規劃的內容,二是增強對大學生思想的引領。
引導學生發布屬于大學學習生活的內容,抓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打造規模生態效應,營造良好社會風氣。在橫向和縱向上產生聯動效果,橫向上多個高校進行統一聯動,創新活動內容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開展系列專題活動,帶動周圍高校形成區域效應。通過發布弘揚正能量、傳播紅色基因的短視頻內容,結合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學校發展成果,打造形成系列視頻內容,以短視頻的形式記錄學生思想成長和學校發展歷程,增加學生的校園認同感。
高校可緊扣時代主題,利用互聯網思維,不斷擴大網絡思政工作平臺的覆蓋面和作用力,充分運用微博、微信、抖音、易班等網絡媒體平臺創作貼近大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的作品,形成宣傳合力,持續擴大網絡思政教育傳播的影響力,實現網絡育人。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網絡輿情背景下‘00后’思政教育話語權面臨的困境及路徑建構”(2019SJB030)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