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戴均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副會長)
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成果。中國式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一條康莊大道。城鎮化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更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必然之舉。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如果城鎮化目標正確、方向對頭,能走出一條新路,將有利于釋放內需巨大潛力,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經濟和生態環境也將從中受益。”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中國式現代化全局中積極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堅持體現和落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和要求。
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城鎮化肩負著巨大歷史任務。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工業化的必然產物,同時又促進工業化發展。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發展,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性規律。
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改革開放初期全國總人口近10億,農業人口有8億多,大量農村人口需要轉移到城鎮。40多年來,我們從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特別是農村人口比重大、生產力落后的實際出發,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我國城鎮化健康快速發展,城鎮人口大量增加,被西方專家學者稱為二十一世紀最為宏偉壯觀的人類社會大變遷。特別是新時代10年,我國城鎮化和城鎮現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會議上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一重大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城鎮化與現代化的重要關系,闡明了推進城鎮化的重大意義,為新型城鎮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城鎮化更加高質量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新時代10年偉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的重要成果和重要窗口。
到去年底,全國總人口14億多,其中城鎮人口達9億多,超過西方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中國城鎮化的巨大成就在人類歷史上盛況空前,世所僅見,充分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之人口規模巨大的顯著特征。我國城鎮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就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在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在于堅持和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色和本質要求,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必須堅持城鄉融合、共同富裕的城鎮化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本質要求之一。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堅持和體現這個基本特征和本質要求。多年來,我們黨和國家一直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共同富裕,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補,不斷縮小城鄉差別,在建設城市的同時,大力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村現代化水平。這是完全符合中國國情的戰略舉措,是中國農村現實的客觀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要加快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讓廣大農民都盡快富裕起來。”在農村人口數量巨大的中國,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重點和難點就是農村和農民的富裕問題。在這方面,新時代10年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最為集中的突出表現,一是扶貧,二是城鎮化。過去10年,通過扶貧解決了一億多農民的絕對貧困問題,通過城鎮化使近兩億農民進城過上了城里人的好日子。在扶貧和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堅持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村現代化協調發展,同步加強新農村建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有效防止出現“繁榮的城市、破敗的農村”景象,新時代中國城鄉社會呈現出農民市民共同富裕、美麗鄉村和繁榮城鎮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新征程上的城鎮化仍要堅持好城鄉融合發展、共同富裕的原則要求,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城鄉社會差別,以城鄉共同富裕的新型城鎮化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城鎮化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靈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城鎮化與西方國家城鎮化的本質區別。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城鎮化是社會主義的城鎮化,中國的現代化城鎮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而外國的現代化城鎮化,無論西方發達國家還是拉美發展中國家,以資本為中心,造成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羊吃人”、大量的失業流浪人口和貧民窟等景象,真正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我國社會主義城鎮化堅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全面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提高,不斷改善和提高全體城鄉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努力向全體城鄉居民提供均等優質的公共服務。黨的二十大進一步強調,“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我們要認真落實好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這些重要要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不斷適應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需求,加強城鎮基礎設施特別是新基礎設施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快捷方便舒適優質的公共服務。要總結城市治理經驗,不斷改進和完善信息化網絡化形勢下城鎮治理舉措,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特別要解決好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重點民生問題,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城鎮化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從理論上講,同分散的農村相比,城鎮化是集約發展,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益,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自然。但事實上,西方國家在現代化城鎮化進程中都曾對自然資源肆意掠奪和生態環境惡性破壞,在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往往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問題,侵略掠奪別國的資源。
我國現代化城鎮化建設充分吸取西方國家和拉美國家的經驗教訓,在現代化城鎮化進程中高度重視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黨和國家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著力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世界節能環保、降碳減碳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形勢下推進新型城鎮化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落實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局中,堅持城鎮化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進一步解決好土地過度擴張浪費、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及城市工業污染等問題,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天藍地綠水清宜居的城鄉環境,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