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宋暉(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傳學院教授)
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必將極大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
文明互鑒通常要求同存異
文明互鑒通常是求同存異的過程,植根于各國生活實踐文明樣態構成了“百花園”的生動景觀與多彩畫面。誠如東西方學者老生常談的個體和集體的話題,往往容易把受眾繞進去。相較于西方,中國人祖先崇拜,重視家庭關系。如果只是簡單說教,恐怕很難讓人理解。很容易會被人反駁難道西方人就不重視家庭關系?殊不知,這里的家庭關系早已突破了“一家三口”的概念層面,而是指家族、世族甚至與之有血緣關系的人口聚合體,也有學者稱之為“小共同體”。其實,可以舉一個大家習焉不察的例子,中國人姓與名的順序,是姓在前名在后,進一步思考就會明白,這意味著中國傳統社會非常看重家庭或者同姓的聚合體。西方則正好相反,名字在前,意味著對個體的重視。對這種差異的進一步探求會增加彼此的獵奇點,繼而建立在平等對話基礎上的相互考量則有助于加深理解,消除隔閡。
文明互鑒要保持平和心態
在文明互鑒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平和的民族心態。只有深刻理解“接受美學”的“雙向性”要義,才可能明白“鹽溶于水”的含義。無論哪一方,一味排斥的交往心態注定是“過不好自身生活的”。中國學者葛承雍講過,他去歐洲國家考察,在十七八世紀前后塑造繪制的古希臘、羅馬眾神像上,發現有很多青花瓷的盤子,去土耳其,看到過那邊保存的文物,逐漸理解拜占庭帝國的文化程度之高,根本不是以往想象的那樣。你在外面看得越多,越明白歷史上中外文明交流的活躍。“睜眼看世界”早已不是什么“啟蒙思想”。同樣,國際友人只有真正走進中國大地,深切地體味中國文明,愉悅地徜徉在傳統與現代交匯中的中國,才能真正理解中國,使自己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通”。我們認為,在國際交往中,不要刻意強調本民族的優越性,以人類文明的整體性視角,看到異質性的器物時,才有可能不至于或因興奮過于激動,或因氣憤過于躁動而“心律不齊”。
文明互鑒要善于接受“新鮮業態”
文明互鑒更要善于接受“新鮮業態”。筆者在與法國國民教育部原漢語總督學白樂桑先生交談后得知,對于中華文明以及當代中國文化的關注點,東西方學者存在顯著認知差異。在他看來,剪紙也好,京劇也罷,確實是蘊含著中國文化基因,但誠如生物性基因可以遺傳、可以變異一樣,文化基因也要在發展中創新,如“地書”(通常是指“用掃帚般的筆蘸水在公共空間寫字”),當老外看到這種現象時會格外關注,關注后就會產生兩種可能:在不了解書法的情況下,對毛筆書法可能產生興趣;在對毛筆書法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對“地書”的繼承性發展可能產生興趣。目前,我們有些地方對這種“新鮮業態”的態度是以“治理”為名加以限制,甚至禁止。試想如果我們不是簡單地“堵”,而是智慧地在居民小區或者公園一角開辟一塊場地,“好事者”既可以“揮斥方遒”,又可以強身健體,說不定還可以成為一道“文化景觀”,何樂而不為呢?
文明互鑒要與市民的生活景觀相得益彰
文明互鑒還可以是基于世俗社會生活的,完全可以與市民的生活景觀相得益彰。近年來,中國的短視頻諸多平臺開啟全球布局模式,且已取得初步成效。抖音的海外版2017年“出海”,2019年就已成為蘋果應用商店下載量的第一名,擁有超過8億用戶,以及平均每人每天的52分鐘在線時長。這里面的理念其實并不深奧。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人類的行為慣性,人們依據不同的技術手段實現這一慣性,在記錄手段匱乏的年代,人類只能口耳相傳;遠古時代流傳著結繩記事;“印度早期寫本的書寫載體主要是經過處理和加工的樹皮和樹葉,有樺樹皮、沉香、棕櫚葉,后期漸有紙質寫本,而在印度東部的奧里薩邦人們用象牙作為書寫材料,記錄最受崇敬的宗教文獻。”所以,文明互鑒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術語名詞,而真切地體現為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文明互鑒是雙向的
文明互鑒注定是雙向的,輸出和輸入是對等的。融合問題始終是無法回避的,在這個問題上切莫固執,本土化的改良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接地氣的生活實踐中,文明的互通與交融才更有“市場”。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同時,敞開大門的中國也會被世界熱情相擁。當年,肯德基在中國風風火火開了幾千家店后,突然意識到“文明的擁抱”絕不可能一廂情愿,對于肯德基的早餐咖啡和蛋糕,有人喜歡,有人排斥,于是就開發了更本土化的“豆漿”“油條”“皮蛋瘦肉粥”等菜品,中西結合的做法果然效果良好。
總之,文明互鑒需要更多包容,需要更多換位思考,也需要更多智慧,文明互鑒需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此論點“老少皆宜”,概莫能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