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邱運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的戰略部署。“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日益參與到國際重大事務的進程中,國際社會也日益聚焦中國。在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過程中,國家形象的塑造對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起著重要作用。
中華文明歷經5000多年,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斷歷史的文明。在當代世界政治格局中,中華文明的新發展兼具社會主義社會、東方文明和發展中國家的性質,并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成為不可回避的課題。傳播力與影響力雖有差異,但共同指向讓世界接受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這一目標。有人認為,中華文明具有先進性、豐富性和開放性,具有傳播的天然優勢,這一觀點過于簡單化。在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既有先進階段,也有落后階段,既有開放時期,也有封閉時期。中華文明發展到新時代,日益呈現出更加文明、更加開放、更加自信的面貌;新時代中國人民對更加和諧、富裕、幸福、健康的人類社會道路的探尋,對于世界其他區域文明具有重大借鑒意義。這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價值所在。
第一,增強中華文明在全世界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是中國崛起為世界大國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華民族崛起的有機組成部分。從全球史進程看,大國崛起必然伴隨其文明向世界傳播。希臘城邦鼎盛時代,希臘文化向小亞細亞、埃及和北非等區域傳播,在環地中海形成了希臘化的時代;羅馬帝國崛起,使羅馬文明迅速取代希臘文明成為大半個歐洲和西亞、北非地區的強盛文明,形成羅馬帝國話語體系,影響深遠;中國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和漢武帝的治理,迅速崛起,其文明影響到長江和黃河流域、珠江流域以及西域,遠至印度、中亞、波斯、北非、東南亞、東北亞等廣袤地區;大唐帝國更是在漢代版圖基礎上,擴大到東亞、南亞、中亞和歐洲各地,一時間“舶交于海中,不知其數”,漢唐所代表的中華文明無疑達到了同期世界文明頂峰。有人認為,中國文化的世界傳播出現過四次高潮,即漢、唐、北宋、明代,實際上真正稱得上高潮的,具備國力強盛、開放自信特征的只有漢唐兩個朝代。衡量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標志,一是“四面開花”,一是“八方來朝”。“四面開花”指中華文明“走出去”,傳播影響到世界各國;“八方來朝”指世界各國涌入中國,學習中華文化,研究中華文明。漢唐都具有這一特征。工業革命以后的英國、大革命時代的法國、20世紀的蘇聯和美國,這些大國的崛起均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學習借鑒,不同程度具備“四面開花”和“八方來朝”的特征。中華文明必然伴隨中國道路、制度、經濟、軍事等的發展,成為日益崛起的中國形象的有力組成部分,必須認真研究這一規律。
第二,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一是中華文明的傳播要與現階段的國家定位相匹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的發展的確存在著區域不平衡的差異,既有達到世界前沿的發達城市和區域,也有欠發達或不發達甚至落后的區域。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現階段面貌,就必須與中國的國家定位高度一致,傳播與宣傳不可有失偏頗。二是傳播、宣傳中華文明要體現真實性、全面性。解決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問題,核心是讓世界接受中國,理解中國的發展道路、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因此,一個真實的中國是傳播的核心,也是增強中華文明影響力的關鍵。“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整體面貌,才具有影響力。辯證處理古代與現代、先進與落后、共性與差異的關系,展示全方位進步和發展的中國,方能讓世界各國人民覺得可信、可愛、可敬。三是中華文明的傳播、宣傳要取其精華、剔除糟粕。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歷史,產生了豐富遺產,從中華文明起源到新時代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既產生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存在著落后的愚昧的文化。要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場上予以取舍。
第三,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也體現出軟實力建設的一般規律。一是大力推出體現中華文明在制度、價值觀、文化、政策等領域成就的軟實力文化產品,特別是藝術作品。在軟實力建設方面,文化、藝術是形象和直觀的藝術,比單純的思想觀念宣傳更有實效。二是處理好軟實力與硬實力的辯證關系。三是軟實力更注重程序性,在間接和隱喻中存在。四是軟實力戰略有相對性。對西方國家有效的軟實力戰略,對亞洲、非洲國家并非一定有效。
第四,要尊重傳播的藝術規律。傳播既有自身的藝術規律,也有自身發展的歷史規律。傳播是藝術,藝術規律的核心在于生動可感,是直觀的和形象的;思想、概念在傳播中要轉化為生動可感的形象才具有傳播力。工業革命以來,英國文化軟實力傳播主要依賴英語媒介,“堅船利炮+先進生產力產品+基督教”模式在英語的媒介作用下,成為世界性時尚,影響世界歷史進程300年。盎格魯—撒克遜文明是17世紀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西方文明的代表。20世紀美國崛起,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文化傳播力影響力以大眾文化為標志,建立在好萊塢電影工業、電視產業、消費娛樂、現代藝術和體育產業的基礎上,借助無線電和攝影攝像技術以及數字技術,使聲音、形象等媒介取代了語言的地位,成為傳播的主要媒介。約瑟夫·奈承認,美國的大部分軟實力是由好萊塢、哈佛大學、微軟公司和邁克爾·喬丹等制造的。在里根—克林頓任期(20世紀80—90年代)內,美國大力發展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發展到今天,幾乎囊括了所有的傳播手段,獨領風騷。當下文化傳播宣傳的高地是網絡融媒體。簡而言之,英語文明依賴的是媒介,電影電視代表著視聽復合媒介,而數字技術代表著多元技術,是融媒體互動媒介。融媒體互動媒介融合了迄今為止所有媒介的可能性,具有無可辯駁的技術優勢。在新時代,占領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高地,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必由之路。
第五,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需特別重視民間文化和民間力量。重視民間力量即借助非政府機構在文化傳播中的特殊作用,重視民間文藝的特殊價值。民間文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和土壤,在傳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先天優勢。首先,民間文藝與中華文明相伴相生,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生動體現。與基于文字和觀念的“文化”相比較,民間文藝包含民間手藝、民間信仰、民歌、習俗和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類別,例如,通過展覽展示陶瓷、刺繡、雕刻、圍棋、民間歌舞、茶藝、民族服飾、飲食等民間文化形式,傳授制作技藝,展現中華文明可信、可愛、可敬形象,更能夠反映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特征和深厚內涵。其次,民間文藝具有天然傳播優勢。民間文藝具有親和力,它的內容和形式為世界各國人民喜聞樂見。再次,民間文藝是各國認可并實施的傳播自身文化的通用手段。大多數國家的文化傳播戰略都建立在自己民族的民間文化和文明特征基礎上,例如,印度、埃及、希臘等國家,展示給世界的都是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符號,如印度民間信仰、服飾和舞蹈,埃及獅身人面像和金字塔,希臘奧林匹克儀式;而像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這樣的在古希臘文明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文明國家,則突出其近代國家和民族文化特色;像美國這樣的后起國家,則傾向展示其現代文化成果。中華文明向世界傳播自己的文化符號,在國家民族層面上,已經成功推出了像長城、青銅器、黃河等文化符號,若以更為貼近民間日常生活的民間文化樣式予以豐富,則更便于世界各國民眾所接受。
第六,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漢語與世界各主要語言文字的互譯水平。首先要運用人工智能先進技術手段突破語言障礙,這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關鍵環節。學習漢語較之于學習英法德西俄等西方語言有先天障礙,需要一個便捷的工具來消除這些障礙。提升漢語與世界主要語言之間互譯的水平,使之廣泛應用在電腦、手機、公共服務平臺上,將大大提高中華文明在全球的傳播力影響力。
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關鍵還是要“把自己的事辦好”。在新技術突飛猛進的條件下,世界各區域文明互鑒不可阻擋。古老的傳統文明要憑借當代社會建設的成就來說話。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最強勁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