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彭嬋娟(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鄉村旅游是“藏富于民”的產業,是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價值、拓展農業功能、提升農業效益的重要路徑,是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載體,是助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生力軍。為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節奏和消費需求變化,鄉村文旅行業需加強科學治理,既要建立起完善有效的行業治理體系,也要探索優化產業發展模式,從而不斷催生內涵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服務更加周到的鄉村文化旅游產品,推動鄉村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加強市場秩序治理
鄉村文化旅游是一個綜合性產業,是農業與文化、旅游業融合發展的產物,涉及農業、農村、旅游、文化、環保、服務等多個領域,治理模式也應走協同化、規范化、標準化的綜合管理之路。
第一,嚴格監管,采取“法規監管+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方式,提升行業綜合監管效能。一是加強行業法規頂層設計。在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上位法基礎上,加快完善并出臺適應鄉村旅游發展規律的相關法律法規,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有針對性地制定規范鄉村旅游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規范行業秩序。二是加強職能部門管理協同性。強化文旅部門在項目設計、審批階段的行政管理權限和協調聯動效能,加強與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多個職能部門的政策措施相銜接、相協調,保障鄉村旅游項目有序開發建設和運營。三是加強行業協會自律。因地制宜引導和支持鄉村旅游協會、鄉村民宿協會、鄉村休閑度假協會發展,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競爭有序、誠信自律、充滿活力的鄉村旅游行業協會體系。
第二,管控土地,通過“精準識別+有效供給+動態管控”,提高產業用地效率和效益。一是從用地性質上清晰界定鄉村旅游用地概念。明確鄉村旅游在使用農村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時的邊界和合法合規途徑,對于鄉村旅游項目中觀光采摘、農業科普、農事體驗等兼具生產功能的用地,參照農業生產設施用地制度,讓鄉村旅游產業用地“有據可查、有法可依”。二是增強鄉村旅游產業用地有效供給。一方面,要盤活存量,充分挖掘農村的閑置農房、“四荒地”、垃圾場、廢棄地和可開發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資源潛能;另一方面,要拓展增量,鼓勵探索“點狀供地模式”“跨村調劑制度”等鄉村旅游創新供地機制,緩解產業發展用地緊張局面。三是建立鄉村旅游用地全程動態監管機制。堅持用地計劃指標跟著項目走,嚴格用地審批、批后監管,建立制度化、規范化的鄉村旅游項目用地審查和開發經營的跟蹤監管機制,保障土地利用質量效益。
第三,完善標準,制定完善鄉村文旅行業標準體系,建立常態化標準化治理機制。結合鄉村文化旅游資源特征、產品類型、客源市場、發展模式等特點,加快制定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標準、服務質量標準、服務管理標準以及監督考核標準,構建一套完整規范且與鄉村振興發展要求相適應、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的標準體系。發揮多元主體作用,進一步建構行業標準貫徹實施、評價認定、監督管理、處罰懲戒等常態化治理機制,形成政府主導、行業自律、第三方檢查、消費者監督的多方聯動治理方式,推動鄉村文旅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優化發展模式
鄉村文旅發展萬變不離其“農”。高質量的鄉村文旅發展應是以當地特殊自然稟賦和資源環境形成的第一產業為核心,保護傳承傳統建筑風貌、古宅街區、遺跡古跡,融入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傳統農耕文化,適應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要求,突出差異化旅游特色,激發鄉村文旅健康可持續發展活力,增強旅游與農業、農村、農民協調發展水平,助力鄉村“五大振興”。
第一,筑牢根基,強化以“農”為基礎的產業支撐,擦亮鄉村旅游富農惠農底色。一是引導發展基于“農業+”的鄉村旅游項目,增強農村一二三產業聯動性,讓鄉村旅游真正成為富民產業、惠民工程。二是引導開發富有文化內涵的旅游項目,增加游客與鄉村的“黏性”。在鄉村旅游中挖掘地域人文風情、特色民俗,開發設計針對大眾群體的休閑度假產品,針對高消費人群的康養產品、研學產品,針對專業人群的藝術創作、田園戶外運動產品,用多樣化的鄉村旅游產品將“流量”變成“留量”、將“短期經濟”變成“常年經濟”。三是引導鄉村旅游項目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相融合,將鄉村旅游項目與現代農業、鄉村建設、鄉村文化相融合,推動“美麗鄉村”變身“美麗經濟”,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第二,破除瓶頸,創新政策支持和服務方式,突破產業發展要素制約。一是強化人才支撐,“引進+培養+培訓”多頭發力。對于需求緊俏的高端復合型專業人才,如鄉村旅游項目規劃和設計、宣傳策劃和運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積極搭建人才交流信息平臺,通過講課講學、項目合作、決策咨詢等多種形式,實現“柔性引才”;對于需求量較大的一般性人才,如導游、廚師、網絡營銷等方面的人才,積極開展校地合作旅游人才定向培養,建立穩定的人才有效供給渠道;對于關鍵崗位的從業人員,通過開展行業培訓、校企合作、技能比武等多種形式,做好政策法規、服務禮儀、生產安全等的宣傳與培訓,持續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和技能。二是完善配套服務設施。結合產業發展實際,推動鄉村旅游“水、電、路、氣、網”以及公共廁所、景區(點)指示牌等基礎設施現代化,推動山體田園、原生植被、河道水系等鄉村景觀生態化,推動大中城市直達鄉村旅游景區景點的線路交通便利化。
第三,創新機制,探索創新運營管理機制,推動旅游與鄉村社會治理良性互動。一是積極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作用,鼓勵村集體與專業旅游公司合作成立股份制公司或者合作社,村集體和企業共同負責鄉村文旅項目開發、運營和管理。二是有效利用財政支持鄉村全面振興項目資金,并引導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和支持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的途徑方式,根據產業發展需要改善村域村莊布局、美化村落民居風貌、優化生產生活環境,不斷完善交通設施、接待服務設施、環衛設施、信息服務設施,全方位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品質和游客的旅游體驗。三是充分凝聚基層干部群眾力量,突出農民主體作用,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文旅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農民通過土地、資金、勞動力入股、農家樂接待、景區管理、旅游表演等方式參與旅游項目開發、運營、管理,使鄉村文旅產業成為農村勞動力就地就業、創新創業的重要渠道,真正實現鄉村旅游惠民富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