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周樹春(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理事會顧問)
以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為標志,一種全新的現代化話語正在確立,這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理論,也必將對世界范圍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格局產生深刻影響。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世界現代史的發展奇跡,改寫了世界現代化的歷史經驗。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也必然造就一種新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掌握話語構建的大邏輯,加快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建設。
歷史邏輯:在現代化進程中確立話語權威
“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同時,“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志,是實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體現。”哲學社會科學從來都是特定時代的理論表達,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發展總是在因應人類社會重大變遷和歷史性實踐重大轉折的歷史批判中實現。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中國的民族復興是世界變局的關鍵變量,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歷史性實踐。“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
把握歷史規律。“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現代哲學社會科學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世界現代化歷史進程的直接產物。從世界范圍看,哲學社會科學的核心內容是圍繞現代化命題建構的,哲學社會科學的話語構建是伴隨著現代化演進的。現代化發展的每一階段都催生出具有世界影響的社會科學理論,現代意義的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以及文化理論等都是在現代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既是對現代化的某種說明,又作為一種具有意識形態功能的話語影響著世界現代化進程。沒有肇始于西歐的世界現代化運動,就沒有今天仍然居于強勢地位的西方話語體系。
抓住歷史機遇。“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話語體系作為一套特定的符號系統,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而其最直接最現實的功能,是關于這個國家和民族“從哪里來”“向何處去”“干什么”“意味著什么”的解讀。“話語的背后是思想,是道。”支撐話語體系的基礎是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以詮釋這一偉大實踐為首要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實踐”的主體內容,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的中心內容。“解讀中國實踐”,首先要解析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中國發展進步的最大現實邏輯。“構建中國理論”,也必然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形成關于中國發展進步的整體話語。“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為確立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在世界思想舞臺上的話語權威,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
理論邏輯:在解答歷史課題中建構自主知識體系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知識體系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世界中形成的系統完整的經驗集成、認知模式和理論框架。“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現代化運動構成近現代世界發展的主要脈絡,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正是在回應這一歷史大趨勢中形成和發展的。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自主知識體系在破解特定的時代問題中應運而生。以怎樣的現代化道路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是近代以來中國不斷求解的歷史性課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也正是圍繞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展開的。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首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體系化理論呈現。
揭示“元問題”的劃時代意義。“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歷史實踐中得出的歷史結論。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需要對這一勝于雄辯的經驗事實,在科學高度進行理論化學理化學術化闡釋,這個過程就是一個“知識體系”創新構建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走出一條全新的現代化道路,代表著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的崛起,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經驗和知識體系的認知反映能力。正因為資本主義模式是幾個世紀來世界現代化的普遍現象,“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何以成功”這一劃時代的“元問題”,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殊“問題情境”和“價值定向”,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呈現“中國式現代化”涵蓋的完整科學體系。“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這一具有豐富內涵的重大論斷,不僅標示出世界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新境界,也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方向。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一個社會革命過程,也是一個豐富和生動的知識生產過程。正如社會主義是“科學”不是“空想”,不僅是理想的社會形態,更是科學的現代化方案,中國式現代化由于歷史性地破解了發展中國家不同的發展邏輯和實現現代化的特殊矛盾,蘊含著一個關于現代社會發展的新的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我們要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經驗和認識,推進理論化、概念化、體系化建設,打造從經典命題到學理結構的理論范式,構建起符合歷史發展科學邏輯、凸顯主體性和原創性、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意義的知識體系。
實踐邏輯:在解構“西方中心主義”中建強中國學術話語
在“批判”中“解構”。“一些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可以用來說明一些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歷程,在一定地域和歷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們套在各國各民族頭上,用它們來對人類生活進行格式化,并以此為裁判,那就是荒謬的了。”現代化作為歷史范疇,其實踐和理論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的歷史進程在客觀上與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是同步的,世界現代化與西方工業文明相伴而生。在那個歷史時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作為“歷史不自覺的工具”開創了人類社會生產的一個新時代,在特定的歷史時間中具有進步性。但資本主義國家憑借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先發優勢”,不僅在推行殖民主義的過程中構筑西方主導的世界發展格局,而且從“西方中心史觀”出發,把西方現代化道路定義為人類走向現代文明的唯一途徑,把西方文明標榜為人類文明的標桿和方向,在對西方現代化話語進行“學術包裝”基礎上全面建立“西方中心主義”話語霸權,作為以西方價值尺度塑造和支配世界的工具。歷史表明,“后發國家”走“西化”道路鮮有成功案例,無法應對資本主義現實困局的西方模式更無法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難題。西方話語霸權是在對差異性、多樣性歷史發展話語的消解中建立起來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打破了“特殊主義普遍化”的“一元現代化模式”,也必將瓦解“西方中心主義”的“一元話語世界”。
在“融通”中“建構”。“觀察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需要有一個寬廣的視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去看”;“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話語體系的國際化水平決定其世界影響力,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構建面向世界的中國話語,“融通中外”是關鍵。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敘事,在突出“中國式”“特殊性”同時,必然遵循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在揭示“一般意義”中確立普遍認知,在體現中國理論滿足世界需求的過程中贏得普遍認同。一是做好“通約”。從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到新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發展”是世界現代化的永恒主題。作為人類社會普遍的目標追求,現代化在本質上是由生產力發展所推動的人類文明進步過程,是在破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人類社會基本矛盾中實現社會發展合規律性同合目的性相統一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現代化,不僅符合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現代化的特殊規律,更能滿足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世界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我們要以具有高度通約性的哲學社會科學語言,揭示出中國式現代化帶有普遍意義的“比經驗事實更高的現實”。二是做好“轉化”。在堅持正確政治立場前提下,體現話語敘事的真理性特質,為政治話語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既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文明模式,也是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位一體”的科學體系。要按照“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要求,把業已形成的歷史性、政治性論斷轉化為學理性、學術性命題,在人類理論殿堂中重新書寫政府與市場、人與自然、效率和公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民主自由人權、和平合作發展等的現代性話語,打造面向未來、走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政治文明話語、經濟社會發展話語、國際關系和人類文明話語。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