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鳳麗(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
互聯網拓展了社會空間,在此過程中人類的適網和網絡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發揮互聯網對社會聚合新形態的建構性作用,有助于提升個體生活的自主性和創造力,加快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互聯網拓展人類社會空間
傳統的社會生活建立在空間邊界和結構形式都確定的物質基質之上,這些物質基質以血緣、地緣、業緣等社會關系為紐帶,直接或間接地構成各類社會現象,并催生各種法律法規、倫理道德、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涂爾干認為,社會的構成是由某種必然在空間中相連接的人和事實的特定組合構成的,特定空間中“社會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會容量的普遍增大”,不僅催生社會分工,而且驅動社會發展。哈布瓦赫繼承了涂爾干的社會形態學理論,并進一步指出,社會生活的每一項功能都通過與之相關聯的空間形態呈現。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社會空間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間。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有了更多的選擇和便利性,可以更方便地獲得各種商品和服務,包括傳統的購物和金融服務,以及文化活動、信息交流和教育資源等。互聯網的這些便利讓人們的生存空間范圍擴大,讓人們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聯系。在這種跨越地域和文化的交流中,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體驗來自不同文化、地區和國家的知識、思想、情感和經歷,生活、工作和學習極大擺脫了時間和空間限制。互聯網空間與現實空間的深度嵌合,催生新的社會聚合形態,人們基于興趣、價值、文化等共享觀念,通過多節點、高活力的鏈式連接,創建群組和動態聚合,使得社會容量與社會密度實現爆炸式增加。
適網能力增進社會聚合
在技術快速進步背景下,個體層面的適網能力主要體現在個體行為調試,能夠依據自己的理性鑒別、道德判斷和內心訴求,來調整自己在互聯網空間和現實空間的行為方式與應對措施;社會層面的適網能力則主要體現為網絡空間治理體系的持續完善。
個體適網能力持續提升。人們在信息搜索和篩選能力、網絡安全意識、溝通和社交能力、數字素養等方面提高了適網能力。主要表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掌握了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能在海量信息中找到所需的有效信息,并篩選出不準確或虛假的信息;能積極學習網絡安全知識,主動采取措施保護個人信息和財物安全;能通過網絡社交平臺與他人建立真實聯系,并主動避免因誤解和不當行為而導致的沖突,在遇到問題時能積極尋找解決方法;能熟練地掌握數據分析、網絡架構和數據管理等技能和工具,分析數據信息背后的邏輯,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使更多的人從傳統社會繁重而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社會網絡空間治理體系持續完善。虛假信息、數據泄露、信息過載等現象,一直是社會治理與網絡治理的重點內容。網絡空間治理各主體共同努力,防范風險、解決問題的能力持續提升,主要表現在:加強信息真實性審查和監管,打擊虛假信息;促進網絡和信息技術知識的普及,加強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和支持;加大力度打擊網絡詐騙和犯罪問題;加強網絡安全防范和個人信息保護,制定更加嚴格的數據安全法律法規;提高公眾對網絡信息的理解和辨別能力;推廣信息素養教育,避免因信息過載而干擾決斷和決策。
共享、開放、智能:社會聚合新特征
與傳統社會空間相比,互聯網空間的共享、開放和智能等特征,促生新的社會聚合形態,使人們在更多社會公共事務及網絡治理中,擁有更強的參與動機和更高的參與能力。
信息分享和知識共享,可提升個體生活的自主性和創造力。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人們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特定場合向特定人士求助才能獲取特定領域的信息;互聯網興起后,網絡提供了便利的信息檢索和分享平臺。信息通過彼此連接的數據節點得以跨越社區邊界迅速傳播,使得人們能夠更快速、更廣泛地獲取和傳播歷史、文化、科學等多種信息,不再受縛于物理空間、經濟條件、時間精力等限制。網絡社交平臺、在線協作工具以及開源軟件、學術論文、教育課程、ChatGPT等,全面促進知識的共享和創新,加快知識的積累和發展。同時,知識的記錄和保存也更方便安全。人們通過云存儲,將大量的信息和知識保存于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訪問,不僅存儲成本低、檢索使用方便,還確保了知識的可持續性。
開放數據與共同管理,可提升公眾生活空間的質量。美國經濟學家埃利諾·奧斯特羅姆近年提出了“共同管理”理念,基于信任、協商、協調等方式共同管理公共資源,通過社交媒體、公共電視臺、網絡眾籌等直接參與和集體行動的機制,幫助人們建立更加公正、透明、和諧的信息生態。公共資源開放數據和開源軟件代碼的出現,就是“共同管理”的典型示例。在互聯網空間,開放數據和代碼被視為智能社群和敏捷治理的工具,是建立可持續和人性化生存空間的重要支撐之一。開放數據是指公共機構和監管機構公開、自由提供數據集,以供市場、企業、學者和普通公眾使用,其信息的透明和共享可以破解“數據孤島”的數據壁壘,有助于提高公眾的政策參與和社會治理行動的效率,確保網絡生態持續向好,真正實現互聯網空間生態建設和社會治理的“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
智能社群與社會聚合,可加快建設新型社會治理共同體。人是社會性動物,人與人的關系是形成社會結構的紐帶,而基于多樣性、自治性和信息共享等特點的網絡空間,則推動了“智能社群”概念提出。互聯網空間通過智能社群促進信息傳遞和共享,突破傳統的社會關系紐帶限制,使個人與社會的二元狀態呈現新的社會聚合形態。生活在不同地理區域內的人群,通過信息技術共享知識與經驗,高效整合社會資源,為促進城市社區發展、提高社會生活質量,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與機遇。智慧城市、“互聯網+公共服務”、智能場館、數字化生態系統等平臺和社群,把跨界人群的集體智慧和協同治理落實到社會資源管理、公共服務與綠色健康生活中,共同探討社區甚至社會事務,這是傳統社會所沒有的優勢。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進步和人們適網、治網能力提升,網絡空間在集群層面有獨特的聚合效果,有利于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