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近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全球化與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院主辦的第七屆全國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論壇在京舉行。本屆論壇由北京市東城區庠序有學戲劇文化交流中心、廣東省羅浮山泰學學校承辦。論壇聚焦“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建設中華現代文明”的主題,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各抒己見、交流觀點。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北京師范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康震在開幕致辭中指出,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傳承文化、賡續文明的重要途徑和必要環節。對于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來說,如何更好完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服務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這一新使命,需要高度重視、認真研究,需要廣大專家學者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總結經驗、貢獻智慧。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文史哲》雜志主編王學典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與馬克思主義相契合,最主要的原因是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學和馬克思主義都是典型的社會發展理論。儒家有著強烈使命擔當,其所崇尚的“天下為公”理想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楊國榮從哲學的視域審視學校德育,認為學校德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德性和能力內在統一的完善人格。對于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他從習和性、真理與道理、知與行、德育與智育、德育與美育、德育與體育、身與言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強調學校德育的系統性推進。
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國際易學聯合會會長孫熙國提出,文化的本質在于化人育人,中華文化的使命包括明德知道、化性成道、外王行道三個方面。其中,明德知道是邏輯前提,屬于求真環節;化性成道實現外部治理和內在之性的統一,是成善的環節;而外王行道是將內在于人的德行對象化,是社會實踐的環節,這三方面也分別是人生幸福的前提、路徑和實現。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李若暉針對當前有關通才與專才、有用與無用、文理之爭,認為真正的智慧應該超越“材”與“不材”,從“材”與“不材”轉換到突出“君子不器”,形成材與不材之間的相互成就、人文與技術的本質統一。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中國史教研室主任王學斌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關鍵在于“兩創”,他建議要加強多學科的聯合攻關,深入研究中華文明的特質和形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編審朱于國從變與不變的角度為語文教育策略和路徑提出建議:與時俱進,適應當下課改重視情境的理念,在現實的交際情境和動態的歷史語境、人群的共有語境中觀照文本;善用多種解讀方式,破除教學上模式化、套路化、形式化等傾向。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小龍回答了“‘超綱’的語文課如何講”這一難題。他提到,傳統文化經典“如何講”有很多方式方法,教師遇到精微復雜問題的時候,不應該只給學生一個標準答案,而應該將更豐富的內容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們找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入口。
論壇上,來自甘肅、湖南、山東、廣東、福建、北京、天津等地的14名優秀中小學校長及教師代表分享了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實踐經驗。本屆論壇還在北京景山學校、北京豐臺區紀家廟小學舉行了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課堂教學展示活動,論壇還揭曉了本年度的優秀展評課和優秀論文獎。
北京師范大學全球化與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哲學院教授沈湘平在大會總結中指出,傳統文化教育要服務于新時代新文化的創新創造,服務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服務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專家學者的思想啟迪,也需要廣大教師、教研人員的創造性工作,需要所有弘道者提升自己的修養和能力,為推進傳統文化教育、賡續民族精神命脈作出更大貢獻。(供稿:肖滔滔)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