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吉祥(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助理研究員);陳高華(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常務副院長)
徐復觀畢生致力于研究中國思想史,認為“中國思想,雖有時帶有形上學的意味,但歸根到底,它是安住于現實世界,對現實世界負責;而不是安住于觀念世界,在觀念世界中觀想”。徐先生立足思想史的研究角度,試圖借助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哲學分析框架,對中國思想的哲學結構展開討論,以期從中總結歸納出關于中國哲學的思想特點。由此,就拋出了如何理解中國哲學思想本質的論題。
一方面,趙汀陽創造性提出一種形而上歷史觀,作為詮釋中國哲學的全新視角。趙汀陽指出“中國有個以歷史為本的精神世界”,“以獨特的方式處理了形而上學問題”,“能夠以有限性去理解無限性,以有窮去理解無窮……成功地回應無限性和無窮性的問題”。在趙汀陽看來,通過將所有的形而上學問題,都納入歷史為本的精神世界范圍內,就能系統回答中國哲學的有限性、無限性和意義性等問題,進而揭示中國哲學具有的獨特的思想格局。另一方面,陳少明以觀念史為切入點來詮釋中國哲學的內涵。“所有的現象都可以從歷史角度進行理解”,“而通過觀念史的分析”,“不能停留在具體知識層面的論述上,還要揭示它背后的形上學觀念”。陳少明認為從事中國哲學研究,應該跳出傳統哲學的概念化研究模式,直接面向經典文本展現出來的歷史世界,發掘隱藏在歷史生活中的經驗與思想,形成具有深度意義的哲學性反思。顯然,無論是形而上的歷史觀,還是觀念史的研究立場,都是想要在歷史的思想架構中,闡析中國哲學在形而上學層面的意義,以此揭示中國哲學的思想本質。因此,結合目前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將中國哲學看作一種歷史形而上學。
歷史形而上學理論的出發點是中國哲學的傳統形而上學思想。在中國傳統形而上學的邏輯系統中,道—命概念的提出塑造了價值本原,心—性理念的設定凸顯出主體導向,事—物范疇的運用繪制著實體表象。可以認為,中國傳統形而上學試圖從人的價值本原追溯、道德理想世界、主體自覺能力、知識經驗積累、理性知性意識以及由人擴充的事、物范疇等方面,給予人、事、物以形而上學理論層面的充分肯定,從最根本的角度回答了“人之為人”這個問題,構建起一個形而上學意義的“道—人—事物”的閉合思想世界。但由于中國文化向來有著貼近現實生活的實際需求,認為凡是形上之學都應當拿到現世生命的經歷經驗中去檢驗其價值成分。所以,這些形而上學思想就不能停留在形而上層次,否則將僅僅是純粹的精神性空中樓閣,還須利用現實的“容器”來裝納精神性實體。所以,歷史形而上學主張在歷史場域內分析中國傳統形而上學的邏輯架構,并構建歷史精神世界以契合傳統形而上學思想的現實運用需求。
在中國思想史上,歷史的概念理應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歷史能夠超越描繪史實的層度,上升至在治亂興衰中反思是非得失的境地。常言道,歷史長河東流去,浪花淘盡諸英雄,是非成敗轉瞬無,青山大地依舊存,白發漁礁江渚上,春江花月似曾識,濁酒對影邀明月,古往今來笑談中!歷史對人而言,不僅是立足世間的經驗事實憑證,更是人們在精神層面的信仰根基。正如趙汀陽講的那樣,“中國人信仰的是歷史而非宗教。”歷史給予了人的存在的現實性,假如歷史不復存在,人的存在就會缺少直接的歷史見證者,導致人喪失為人的實質內容,也就不再擁有任何現實的實際意義。所以,歷史就替代了宗教,成為人們在信仰上的精神寄托。當歷史蛻化成精神性存在以后,此時構建屬于歷史的精神世界就具備可能性。歷史精神世界被定義為凝集現實與思想、兼具形而下與形而上的存在,由此筑建生成形而上學具體落實的依托處所。在歷史精神世界范圍內,依然承認人的主體地位,旨在建構以人的意識為邏輯起點的形而上歷史精神世界。人、事、物三者之間是彼此相互影響聯結的關系,但事、物都是緊密圍繞人這個主體而存在著的。根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活動,繼而衍變產生人事、人物等觀念。人通過不斷做事的方式與其他的人、事、物互證存在,在外部實踐活動中不斷追尋著人之為人的終極價值本原——道。這樣,歷史精神世界的運行規則便契合了傳統形而上學的思想邏輯,二者之間呈現出體用不二的聯結關系。
歷史精神世界的建構邏輯則分三重維度展開。首先,時間向度界定歷史精神世界的延續方式。在歷史精神世界的范圍,時間是以人為主導的時間。沒有人直接參與的時間范疇,將只會是一種空洞單調且缺乏波瀾色彩的持續前進狀態。唯有人才能夠立于當前所處時刻回望過往的歷史時間,并且人還能利用心性意識的主觀感知功能,對時間產生拉伸或者收縮的作用。于是,人就在時間向度中推進歷史精神世界的演進。其次,空間向度限定歷史精神世界的廣延形式。因為歷史精神世界是建立在現實世界經驗與思想基礎上的形而上思想體存在,本質上是無法脫離人的概念單獨談論的。所以,人的存在空間范圍就限制著歷史精神世界的廣延形式,這個具體的空間就是指建構在自然世界之上的人類社會世界。脫胎于人類社會世界的思想觀念空間,則進一步決定了歷史精神世界所能到達的廣延范圍和邊界。最后,想象意識賦予歷史精神世界的改造能力。時間向度的設定讓人在歷史精神世界里形成回溯式歷史記憶,空間向度的規定使人在歷史精神世界里產生歷史性經驗和思想,而想象意識則給予人推理、加工及改造歷史經驗等思想性素材的能力,讓原本已經匆匆流逝的時間和不復存在的空間重新顯現,實現對歷史精神世界的知識擴充。
透過歷史精神世界建構的三重邏輯,又可推衍出對應生活、天下及精神的三層意境。首先,因為時間是以人為尺度標準來衡量的,所以時間就被烙上了深刻的人文印記,成為一種人化的人文時間概念。時間永遠伴隨人之左右,而且還是有著方向性的單一維度的時間。人通過不斷地回顧過往,讓時間里承載的經驗與生活場景如同幻燈片那般,持續放映切換著并呈現在人的面前,使原本抽象的時間理念變得具體形象化。時間對人來說顯得異常珍貴,人須珍惜時光而有所“作為”,在“作”與“為”之間規劃時間走向,尋找人在時間里的存在價值,由此孕育出生活的場域。生活便是人的現實性存在價值的直接體現,那么歷史生活經驗的存在價值又該如何證明呢?答案便在那些歷史古典文本之中。通過進入古典文本展現出來的歷史生活場景,秉持中庸客觀公允的思想立場,就能感同身受地理解過去歷史生活隱含的價值與意義。其次,天下是以天道為分界點的,天道以下皆為天下領域。而溥天之下則為人類社會所處空間,天下構成整個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目標。只有在天下畛域中,人們才能達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既定目標。于是,人們在天下畛域內架構起一種人道理想,再通過以人道合天道的方式,實現以天下觀天下而又以天下為天下的宏偉理想,以此書寫一段個人修己成人、君臣齊心治國、天下均平歸仁的壯闊歷史。最后,由于現實經驗給予了人以自覺的實踐理性,將人從原始宗教信仰的規束條規里解放出來,讓人們從對超驗性靈驗的推崇,轉移到對實踐的興趣上來。而想象意識對歷史經驗、思想等原始素材的加工和改造,能進一步讓人擺脫現實框架的束縛,從而將經驗拔高到精神性層次。這導致一切在歷史精神世界中產生重要影響的人、事、物,雖形體早已毀滅甚至消失殆盡,卻都化作精神性存在形式而與世長存。這樣,在想象意識的改造作用下,以精神形態存在的歷史經驗,便賦予歷史精神世界以精神屬性,界說歷史精神世界的精神文化走向。
總體而論,歷史形而上學以中國傳統形而上學為思想基礎,主張在歷史精神世界中分析論證形而上學的價值意義,并讓歷史成為人們思想上的精神寄托,形成以史為鑒、歷史為本的思想傳統,回答了為何中國人總是堅持歷史為本的思想立場問題。可以說,歷史形而上學在具體中發掘普遍價值,于精神里披露思想張力,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理解中國哲學的新思路。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專項“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18VXK001)階段性成果)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