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殷曉云(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副教授)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加強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研究闡釋、教育傳承、資源建設及創新傳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誦讀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藝術形式。教育部、國家語委《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服務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高質量推廣普及的若干意見》強調,深入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積極參與誦寫講師資隊伍、經典誦讀課程和教材體系建設。高校擔負著人才培養的使命,國家相關文件對高校誦讀課程的開設、誦讀人才的培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前,雖然不少高校已提出誦讀人才培養的工作計劃,但筆者調研發現,不管是高校主體還是學生個體,因對誦讀藝術認識不足,仍存在著不少問題。
一是認識層面的差異性。存在上熱中溫下冷。五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文件,強化頂層設計,部署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各省(市、區)遵照國家文件精神,穩妥推進中華經典誦讀活動,但創造性和創新性稍顯不足。而相當多的高校缺乏系統規劃,未把經典誦讀課程納入人才培養計劃,學生缺乏一定的參與積極性。
二是作品選擇的盲目性。“經典浸潤人生”,優秀的作品可以引領人們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是國家開展經典誦讀工程的初衷。目前國內還缺乏優秀的經典誦讀教材,導致不少誦讀者選擇作品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或應比賽主題之需選擇一些假大空的文章,或未注意個體誦讀差異選擇最適合自己風格的作品,或只選擇現代文而較少關注古典詩詞等。
三是措施活動的局限性。課程、活動、社團等是提高學生誦讀水平的有效途徑,但大部分學校“將中華經典誦讀、書寫、講解貫穿教育教學活動”力度不夠,不少高校以受課時或師資制約為由,未開設相應課程。而個別開設課程的高校,也僅局限于課堂,實踐平臺拓展不夠,成效受限。
新時代如何走出現實困境,建構高校誦讀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筆者認為,要提高思想認識,發揮人才優勢,整合學科資源,創新培養模式,積極建構“為何讀”“讀什么”“怎么讀”三個維度的誦讀人才培養路徑。
一、“為何讀”,即誦讀意識的提高。首先高校主體要認識到誦讀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開設誦讀課程的緊迫性,開展誦讀實踐的有效性。要通過課程和活動,不斷提高學生誦讀水平,引導學生在誦讀中賡續中華文脈,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積極構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從而增強文化自信。要引導學生在誦讀中生動傳播紅色文化,自覺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不斷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次學生主體要認識到經典誦讀是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用中華優秀經典浸潤人生,用誦讀藝術啟迪心智。中華優秀經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必然受到優秀作品的熏陶影響,個人的思想修養、道德情操、審美價值、文化品位也能在誦讀中得到推升。現代誦讀綜合運用了語言、音樂、視聽、表演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段,是一門高雅的藝術。要引導學生實現“要我讀”到“我要讀”的根本性轉變,不斷提高學生對誦讀藝術的興趣,從而提高個人的藝術修養,徹底解決思想認識上的誤區。
二、“讀什么”,即誦讀作品的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誦讀作品,首先應選擇中華優秀經典作品,尤其是古詩文經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古詩文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選擇誦讀古詩文經典,讓經典永流傳。其次,應選擇紅色經典作品,這些作品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最生動題材,最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誦讀紅色經典,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堅持主旋律,弘揚正能量,是誦讀作品選擇的根本方向。再者,應選擇適合自己風格的作品,注重選擇和自己性別、年齡、身份、文化水平相適應的作品,注重選擇適合自己聲音條件的作品,發揮自身優勢,深入作品、感受作品、理解作品、表達作品,展示個人風格,提升誦讀的審美效果。最后,應積極組織教師編寫優秀經典誦讀教材,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讀什么”的短缺問題。
三、“怎么讀”,即技能訓練的途徑。經典是內容,誦讀是形式,只有用高水平的誦讀形式去表現經典的作品,做到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才能使經典永恒閃耀。高水平的誦讀對誦讀者在普通話標準清晰、聲音表現圓潤優美、語氣語調恰當鮮明、感情表達充分到位、神態動作得體大方等方面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因而,就誦讀個體而言,應練好“內功”,強化發聲基礎訓練,精進誦讀表達技巧。同時,高校應創設外部平臺,積極建構“三個課堂”聯動的誦讀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即發揮“第一課堂”主渠道、“第二課堂”主訓練、“第三課堂”主實踐的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一是開設中華經典誦寫講課程,發揮“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高校應積極開設中華經典講解課程,如經典作品選讀、文學作品欣賞、大學語文等課程,加強中華經典作品解讀。開設“普通話訓練”“經典誦讀”“口語藝術”“話劇表演”“演講與口才”“播音與主持藝術”等公選課,提高學生誦讀水平和口語能力。開設“書寫藝術”“書法欣賞”等課程,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教師是建設經典誦寫講課程的關鍵,高校應建立一支以專為主、專兼結合,專業化、高水平的經典誦寫師資隊伍,切實擺脫因師資匱乏而無法開課的窘境,開足開好中華經典誦寫講課程。
二是開展中華經典誦寫講活動,發揮“第二課堂”主訓練作用。“第一課堂”只能起到“師父引入門”的作用,“功夫在詩外”是“第二課堂”的反哺功能,通過“誦寫講唱作讀展”系列活動的開展,積極打造經典誦讀“第二課堂”實踐精品。“誦”,通過“最美誦讀”“我愛誦讀”活動,誦讀經典、感受經典。“寫”,通過“最美書寫”“美麗漢字”書寫活動,書寫經典、臨摹經典。“講”,通過“經典賞析”“經典讀解”活動,講解經典、領悟經典。“唱”,通過“歌唱經典”“經典詠流傳”活動,演唱經典、歌頌經典。“作”,通過“詩詞歌賦創作比賽”活動,創作經典、深入經典。“讀”,通過“讀書日”“經典伴我成長”活動,推薦經典、閱讀經典。“展”,通過“中華經典誦讀優秀視頻(音頻)”展播活動,展示經典、宣介經典。把誦讀與詩歌、誦讀與音樂、誦讀與舞蹈、誦讀與表演、誦讀與舞美、誦讀與視頻等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創造“音·舞·詩·畫”獨特誦讀藝術舞臺展現方式,通過單誦、對誦、合誦等多種誦讀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受誦讀藝術的魅力。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活動,在活動中展示自我,陶冶情操,傳承經典,不斷熱愛誦讀活動,提升誦讀水平。
三是開展誦讀“六進”活動,發揮“第三課堂”主實踐作用。組建經典誦讀志愿者文藝小分隊,發揮“輕騎兵”作用,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進鄉村、進企業、進軍營“六進”活動,采取“校校”“校地”“校企”“校軍”等共建模式,加強經典誦讀實踐基地建設,檢閱經典誦讀“第一”“第二”課堂的教學訓練成果。通過文化“三下鄉”、“經典潤鄉土”、青年志愿服務等形式,讓青年學生在實踐中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傳播者和踐行者,讓中華優秀經典走進人民大眾,植根人民土壤,讓高雅藝術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事業的未來。只有青年文藝工作者強起來,我們的文藝事業才能形成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動局面”。新時代呼喚誦讀藝術,新時代更需要誦讀藝術人才。讓我們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扎根中國大地、堅守人民立場,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誦讀藝術青年人才,使“中國文藝的天空更加群星燦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