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傅清媛(龍巖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深刻闡述和概括了中華文明所具有的五個突出特性,即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以客家土樓為主要代表的古代客家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典型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特征。客家文化是植根于古代中原地區的傳統漢族文化。客家是漢族的支系,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永嘉年間),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為躲避戰亂而南遷。唐末以及南宋末又有大批漢人渡江南下,客家先民經過多次遷徙輾轉至江西、福建以及廣東東部和北部,與當地原住居民交流并融合,逐漸出現了一個新的民系。這個民系被稱為“客家”,以別于當地原住居民,這一稱謂亦成為這部分漢人的通稱。南宋時期,江西、福建以及廣東東部和北部等地的南遷漢人已經具有相當規模,也形成了客家方言,標志著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正式形成。據考證,“客家”稱謂在明代中葉已經出現。
據統計,全球約有8000萬客家人,大部分分布在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另外約1500萬客家人散居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客家語言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能與《切韻》《唐韻》《廣韻》《集韻》等古代韻書記載的發音對應。客家文化已成為聯系中國大陸同胞與港澳臺同胞乃至世界華僑華人的重要紐帶。客家文化強調和諧、統一,其文化元素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建筑、客家山歌、客家詩文、客家飲食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魅力。其中客家建筑,即我們常見的土樓是最具特色的建筑。
“中國最特別的民居”。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筑,這種被李約瑟稱作“中國最特別的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龍巖永定區、漳州南靖縣和華安縣,別具特色,形態各異。其中最古老的當屬永定區的馥馨樓,據考查,它至少有數百年歷史。
土樓一般采用傳統的夯土結構,由沙質黏土、杉木、石料等材料建筑。據考古發現,這種夯土技術最早見于殷商時期。土樓土墻的原料以當地黏土為主,摻入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其他材料,以增加其黏性。夯筑時,要往土墻中間埋入枝條或竹片為“墻骨”,使其更為堅固。經過反復夯筑,土墻非常堅固,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土樓的布局和中原傳統的古代居民建筑布局相似。長方形的土樓往往類似古代宮殿的建筑,具有中軸線。圍合的土樓由于外墻堅固,更具有防御功能。明朝中期,福建倭患最為嚴重,當地居民建造土樓,既是因地制宜,也可防止外賊入侵。
同中國傳統民居建筑一樣,土樓一般坐北朝南、背風向陽,這種朝向的好處是冬暖夏涼。土樓內一般建有天井,既增加采光,也可以聚氣,與傳統的中式四合院有異曲同工之妙。土樓的形狀外圓內方,既體現了中國人崇尚外圓內方、圓融規矩、天人合一的韻味,也體現了根植其中的“和”文化特性。
土樓“和”文化特性。客家土樓的“和”文化特性表現在許多方面,它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信仰、社交和價值觀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注重家庭和親情。客家人非常重視家庭和親情,這與中國的“和”文化中對家庭和社會和諧的強調相吻合。孝道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人傳統上將尊敬父母和長輩視為社會和諧的體現。他們強調家庭的和諧與穩定,認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孝道和尊敬父母、長輩是福建客家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有助于維護家庭與社會的和諧。
強調社群和團結。福建客家社區強調社群和團結的重要性。在社交和互助方面,客家人經常組織集體活動、廟會和節慶等,這有助于加強社會聯系和互動,維護社區的和諧。在客家社區,人們通常密切合作,共同應對農業和家庭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這種團結有助于維護社會和諧。
傳承習俗和團結。福建客家社區有許多傳統風俗和習慣,如祭祀、宴席禮儀等,這些習俗有助于促進社區內部的團結和諧。另外,客家人的婚禮和慶典是家庭和社區的重要活動,強調團聚與和諧,婚禮常常是家庭和社會的盛大慶典,代表著兩個家庭的聯合與和諧。福建客家社區慶祝一系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等,這些節日通常是家庭和社區團聚的機會,反映了客家人對和諧家庭生活的追求。
追求平衡與和諧。客家人的藝術和文化傳統注重和諧與美學,客家歌謠、戲曲、舞蹈等傳統藝術形式表達了情感、故事和文化價值觀,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平衡與和諧。在宗教和信仰方面,客家人信仰多元,包括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等,這些宗教和信仰體系都強調內在和諧、平衡和精神寧靜。
客家的“和”文化在家庭、社群、節慶、風俗和藝術等多個方面都有所體現。這一文化觀念強調和諧、協調、團結和共同體,為福建客家社區的社會生活和文化身份增添了深厚內涵。這種文化對于維護社區的穩定和發展以及強化社交網絡和家庭聯系都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和”文化的意義。在文化傳承方面,“和”文化豐富了中國的文化景觀,這有助于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在社區和諧與穩定方面,福建客家“和”文化強調家庭、社區和社群的和諧,通過強化這些關系,有助于社區內部的團結和穩定;在社會價值觀與親情倫理方面,客家文化傳統強調親情、孝道和互助價值觀,有助于塑造個體的道德和倫理觀念,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在文化交流與文化認同方面,福建客家“和”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可以促進文化多元性和交流;在文化創新與發展方面,它可以激發文化創新,它的獨特性和價值觀可以激發新的藝術、音樂、文學、電影等創作,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創新力和吸引力;在旅游與經濟發展方面,客家土樓、客家美食、傳統廟會等都有潛力成為旅游資源,吸引游客和投資,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在國際文化交流方面,客家文化可以成為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總的來說,發展福建客家“和”文化有助于保護、傳承和豐富中國文化傳統,同時也促進了社會和文化的和諧、穩定與發展。它為個體和社會提供了道德和倫理指南,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諧與平衡的社會關系。同時,客家文化有助于推動經濟發展和國際文化交流,為中國的文化自信和國際影響力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