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學良(上海財經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院長,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
長三角是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的重要交匯點,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推動長三角成為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的強大引擎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不僅有助于長三角在新發展格局中進一步釋放輻射帶動效應,還能推動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循環在更高層次上實現有機融合和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長三角區域要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更好聯動長江經濟帶、輻射全國。我們要從戰略思維和全局視野出發,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放到國家發展大局中去定位和思考,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加強與京津冀、粵港澳、長江經濟帶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的協同發展,努力成為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以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促進區域重大戰略協同聯動
構建長三角地區高質量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不但要做好長三角區域內部的分工協作、優勢互補,更要做好“大藍圖”下區域重大戰略之間的聯動合作、協同發展,開創區域板塊環環相扣、緊密銜接、共榮共生的聯動發展格局。
一域之內,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正深入推進。基于上海財經大學研究團隊聯合發起的“上海與全國主要城市區域聯動指數研究”(以下簡稱“聯動指數研究”)可以發現,各城市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實現高質量發展已成為重要趨勢,同上海加強聯動與合作正在加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進程。在與上海區域聯動指數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長三角區域的蘇州、杭州、南京、寧波、南通、無錫、嘉興占了七席。無論是從市場、社會還是政府合作層面,長三角各城市與上海合作聯動的內在需求均較為強烈。根據相關交互搜索指數以及地方政府主要規劃和政策文件提及“上海”的頻次,長三角城市平均值為14.5,顯著超過所有樣本城市的平均值5.3。交通方面,長三角區域“一日生活圈”“一小時通勤圈”范圍大幅擴大,已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為主要資源配置節點向外輻射的較為密集的一體化高鐵網絡。基于各類流量數據分析還可以發現,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從產業關聯來看,對于上市公司異地設立分支機構、異地并購以及異地供應商分布等指標,長三角城市也分別占到了整體的38.86%、34.05%、41.48%。從協同創新來看,上海與長三角城市的專利合作申請和專利轉移數量更是占到了所有樣本城市的43.56%和43.20%。
放眼全局,區域重大戰略間聯動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在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進程中,長三角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在全國范圍內的資源集聚力和輻射力不斷提升。基于聯動指數研究可以發現,上海與長江經濟帶其他城市的聯動基本居于全國中上水平,總體形成了上海、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引領長三角進而帶動長江經濟帶中上游地區聯動發展的格局。從主要指標來看,2022年,上海與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之間的相互異地投資總金額占全國比重達到38.99%、專利合作申請和專利異地轉移數量所占比重都超過50%、銀聯異地刷卡消費金額占全國比重達到47.2%。此外,上海的外來常住人口中,有65%來自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上海與京津冀的北京、天津,粵港澳的廣州、深圳,成渝地區的成都、重慶,黃河流域的西安、鄭州、濟南等城市的聯動指數排名均在全國前25位,表明以區域中心城市合作聯動為引領、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與京津冀、粵港澳、成渝地區、鄭(州)洛(陽)西(安)高質量發展合作帶之間的區域合作日益緊密。在推動區域協調互動的基礎上,正引領區域合作從城市間合作延伸走向國家戰略空間板塊間的合作,共同構成了中國大“鉆石菱形”空間協同發展格局。
以長三角建設雙循環戰略樞紐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作為橫貫東西、暢通南北、連接陸海的重要樞紐,長三角是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的重要交匯點,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推動長三角成為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的強大引擎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不僅有助于長三角在新發展格局中進一步釋放輻射帶動效應,還能推動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循環在更高層次上實現有機融合和互動。
對內,長三角持續挖掘內循環發展潛力。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長三角地區率先實踐、先行示范,一體化發展取得新進展新成效。作為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在推動長三角地區統一市場建設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拓展方面先行先試,成為跨區域推進國土空間治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樣本。從區域合作層面來看,以上海、北京、武漢、鄭州、重慶、成都等中心城市為關鍵節點,以“京滬線”“滬深線”“京深線”和“滬渝線”等區域合作為“扇型”條線,以由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增長極所串聯形成的沿海經濟帶和由成渝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長三角所串聯形成的長江經濟帶及由蘭(州)西(寧)城市群、鄭(州)洛(陽)西(安)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山東半島城市群所串聯形成的黃河經濟帶共同構成的“π”字形發展軸為發展主面,由點到線、由線及面,構成了我國國內大循環發展格局的重要主體。可見,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是打破市場分割、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本保證,是助力進一步優化區域空間格局、保證國內大循環暢通的關鍵環節。
對外,長三角著力提升外循環發展動力。長三角地區通過成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聯盟、提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輻射能級、發揮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等,形成了一系列“長三角經驗”。數據顯示,2022年長三角地區的進出口總額達15.1萬億元,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為35.8%。其中,滬蘇浙皖自貿試驗區貨物進出口總額約3.8萬億元,占全國自貿試驗區的50.88%。與此同時,長三角地區深入推進與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倡議的有機融合,十年來中歐班列累計開行逾兩萬列,運送貨物超200萬標準箱;上海洋山港四期建成全球最大規模、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集裝箱碼頭;寧波舟山港成為唯一吞吐量超11億噸的世界第一大港,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形成,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長三角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樞紐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凸顯,“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以長三角率先實現現代化助力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
長三角作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承擔著在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更好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的戰略使命。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僅是引領和示范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體現,更是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人口規模巨大化背景下先行先試。長三角地區總面積35.8萬平方公里,2022年常住人口2.37億,經濟總量達到29萬億元,以4%的國土面積和16.8%的全國人口創造了全國1/4的經濟總量。巨大的人口規模不僅能夠提供充裕的勞動力,而且可以形成龐大的需求市場,進而不斷釋放經濟增長潛力。長三角作為我國發展的強勁活躍增長極,為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帶動作用。
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引領示范。統計數據顯示,2014-2022年長三角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下降0.19,其中2022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為2.08,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45。以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為突破,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共同富裕實施方案》為抓手,長三角地區共同富裕的探索與實踐為全體人民共享現代化成果創造了良好條件,也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提供了引領示范。
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上積極探索。長三角地區擁有現代化的物質基礎、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優質的公共服務設施。傳統要素驅動帶來“橙色”發展、技術創新引領帶來“金色”發展、“兩山”理論貫徹落實帶來“綠色”發展、公共服務提升帶來“藍色”發展、文化文明支撐帶來“青色”發展,與區域之間協同帶來的“紫色”發展在長三角融合創新,物的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得以保障。這種“多彩”發展的現代化路徑,展示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新模式。
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重點突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成立,把一體化發展融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中,實施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多中心、網絡化、融合式空間發展,跨界協同、一體化發展的空間戰略,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樣本借鑒。
在和平發展互利共贏上先行探路。長三角地區一直以來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在新一輪更高水平、更寬領域的制度型對外開放中,長三角深入鞏固作為聯通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重要橋梁和通道的地位,通過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注入了新動力,彰顯了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積極倡導和平、互利共贏的發展理念。
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不僅是長三角地區充分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當好率先探索中國式現代化路徑和規律試驗田的重要體現,更是引領全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證,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萬千氣象與豐碩成果的重要窗口,將為中國在國際上樹立現代化典型形象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也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全球現代文明的繁榮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