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程俊杰(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長江經濟帶事關全國發展大局。日前,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關于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強大合力推動下,長江經濟帶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發展態勢日趨向好。新時代新征程上,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應當聚焦綠色發展、加強創新引領、推動區域協調,謀長遠之勢、行長久之策、建久安之基,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決勝綠色發展主戰場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于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目標上,不僅要降碳、減污,還要擴綠、增長;內容上,在高水平保護下更大功夫的同時,應將產業綠色轉型升級作為重中之重;方式上,生產、生活的要素、過程、結果都必須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常態、長效。
受季節、行業周期、治理策略等影響,一些區域的環境質量問題容易反彈。要進一步穩固已有成效,盡可能減少關鍵指標的頻繁波動,注重構建完善“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轉化機制,提高“金山銀山”的含綠量與“綠水青山”的含金量,從而形成正向激勵、推進良性循環。
同時,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比如,在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基礎上,對土地、水、岸線等公共資源進行統一規劃、開發和管理;加強聯動執法監管,注重前端控污,推動污染物協同控制;完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開展長江流域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用能權等交易合作。
此外,加快節能降碳技術研發應用,積極發展綠色產品。比如,加快對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打造綠色智能工廠,引導企業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開展綠色低碳供應鏈管理。
增強科技創新主動力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主動力,積極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加強區域創新鏈融合,大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新時代新征程上,沿江省市應充分發揮科研、人才優勢,以更大力度推動協同創新、開放創新,促進要素、主體、區域協同,主動融入和布局全球創新網絡,營造開放包容創新生態,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比如,圍繞新領域、新賽道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沿江省市應加強創新鏈融合,用好用活“揭榜掛帥”制度,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加強科學家和企業家的耦合協同。
又如,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一方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沿江省市應以協同打造數字產業集群為導向,做大做強做優“數智云網鏈”等新興數字產業,積極發展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元宇宙等未來產業,推動數字產業特別是核心產業提質增效。
另一方面,高質量推進“智改數轉”。加快培育一批特定行業或專業應用場景領域的服務商,進一步提升診斷能力;加強對各類企業的針對性培訓,對企業“智改數轉”情況進行科學評估并進行有效激勵。
應該看到,不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技術及應用前沿還并不十分清晰,政策導向上要從普惠包容出發,充分尊重企業成長的差異性、技術迭代的專業性和人類認知的局限性,基于行業異質性加強分類指導和扶持。對于產業共性問題應下好“及時雨”,鼓勵企業良性競爭與發展,更好激發企業家精神。
優化區域協調主機制
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更好發揮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的獨特優勢,更好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用好兩種資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戰略支撐。其中的一個發力重點就是促進區域協調,實現區域發展的平衡性、系統性和可持續性,進而提升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和推動力。
比如,積極推動產業協同。
沿江省市既要各展優勢,又要協同發展、錯位發展、聯動發展,正確把握全球化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新趨勢,加快以長江經濟帶為空間載體構建布局國內價值鏈,并逐步向“一帶一路”拓展,培育更多來自中國的產業鏈“鏈主”。
由于技術領域的專業性、多樣性以及各地區知識資源分布的差異性,各個城市往往只能在少數產業領域集中突破。下一步,長江經濟帶城市間應形成更為密切的協作分工體系,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鼓勵跨區域企業并購重組,促進更高水平產業轉移。
在此基礎上,積極提升產業集群能級,推動集群技術共生、利益共享、組織共治;加強產業園區整合共建力度,優化分工協作,增強產業關聯,減少重復建設與同質化競爭。
又如,大力促進要素融通。
除了要提升區域交通一體化水平,還有必要大力消除要素市場分割,使各類要素尤其是高級創新要素能夠在長江經濟帶自由流動。
沿江省市應把營商環境建設放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去謀劃,重點在市場準入、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提升審批服務質量、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等方面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同時,不斷強化政策落實,加強新問題、新情況預研預判,及時對接與呼應企業現實需求。
下一步,還有必要加快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統籌布局長江經濟帶數據中心等功能類數字基礎設施,促進東中西部算力高效互補和協同聯動,加快完善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資源整合共享與開發利用。
再如,持續增強制度賦能。
一是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強化成本分攤、收益共享,以協同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構建長江經濟帶跨區域多元共治的長效機制;二是提升政策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執行協同性,推動企業按照市場規律跨區域開展業務、資本、技術等全方位合作;三是尊重市場化原則,從理論和實踐中厘清競爭與合作的邊界,推進生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建設。

深中通道西人工島開放觀光
科技點亮“敬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