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蔣紅雨(黑龍江省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七個著力點之一,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系統性結構中的支撐要素、基本內容。充分揭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理論意蘊是深入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路徑,是全面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維度。
變革性實踐的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四個角度總結成就。進而,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四個一系列”被表述為,“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并以之作為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基本路徑。變革性實踐進一步獲得了方法、路徑的含義,因其顯示的方法論意蘊,切實成為一種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范式。深入探究變革性實踐的實踐哲學意味,可以從時代性、創新性和總體性角度闡發其作為實踐哲學新時代理論范疇的內涵。
首先,變革性實踐是一種凸顯時代性特征的實踐范疇。實踐活動從來都是一種主體性的活動,離不開實踐主體,馬克思就是從人的感性活動出發,脫離舊唯物主義的理論苑囿,以人的實踐活動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現實根基。馬克思1845年的稿本《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革命的實踐”和恩格斯的稿本《馬克思論費爾巴哈》中的“變革的實踐”在論及環境與人的關系時,特別強調了主體對環境的改造作用。實踐離不開實踐活動主體,而主體都是歷史性的存在,所以任何實踐活動,包括變革性實踐活動都具有時代性特征。變革性實踐的時代性還體現為其變革性目標的專門性。每一種變革性實踐都有自己的特定目標,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批判主要是從哲學層面實現世界觀的變革,所以恩格斯才稱《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包含新世界觀的第一個文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時代背景下,應將變革性實踐通過新思想新戰略新舉措綜合謀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進程。所以,黨的二十大報告才指出“四個一系列”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其次,變革性實踐是一種內蘊創新性的實踐范疇。在中外語境中,變革一詞都具有革新的含義。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具有創新精神,先秦《周易·雜卦》中就存在“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之說,后世將其引申為成語“革故鼎新”。據考,變革一詞最早出自《禮記·大傳》。《禮記·大傳》提出,在社會治理中,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這些制度性的內容是可以革新的,而一些禮法內容如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則是不可革新的。在英文中,關于變革的多個英文單詞如change、reformation、revolution、transformation等皆有改變、重新創立之意。僅就reformation的詞義作進一步考察,它的拉丁文形式reformationem(主格 reformatio)也具有重新形成的意味。從理論自身的特性看,在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框架內,實踐范式本身就是一種元批判理論,而批判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本身就是既具有否定性又具有建設性意味的哲學范疇,是否定與否定、承繼與創新的統一。在新時代語境下,變革性實踐的創新意味更加鮮明,無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設計,還是人類文明新形態文明類型塑造,都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創新性實踐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作出的創造性貢獻。
最后,變革性實踐是具有總體性特質的實踐范疇。變革性實踐不是某種單一的社會實踐形式,它是一種集社會變革諸種主要因素于一身的、對于社會變革內在動力機制的一種總體性把握。它不單指生產活動、社會交往形式、階級主體塑造、文化樣式構建等某一特定領域的變革性活動,而是闡析、透視一定歷史時期社會變革整體狀況的理論范疇。時代性范疇的凝練來自對時代性典范現實實踐樣式的觀照。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都要在世界范圍內取得總體性領先優勢,如我國要建成貿易強國、制造強國、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數字中國等。正是有諸多方面的強強支撐,才能實現我們的強國夢想,才能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才能繪就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美好圖景。
“兩創”的總體性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既是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命題,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定位和現實進路。就其命名方式而言,其中的創新性意味不言而喻。進一步闡發其時代性、承繼性特性及其對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性價值,將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把握“兩創”的創新性特質和變革性實踐意義。
首先,“兩創”的時代性表現為它是以時代精神為引導的文化創新。自“兩創”命題提出之日起,習近平總書記就將其與“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聯系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強調“兩創”要肩負時代任務,而且還著重強調“兩創”局面的開創要通過時代精神來激活,強調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協調,強調找到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聯結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的時代性一方面在于文化活動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也可以稱之為文化實踐,受實踐主體的歷史性特征影響,具有時代性特征。另一方面,一個時代也需要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文化精神作為指引。時代精神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文化缺乏時代精神的指引則沒有生命力,無法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內在自覺。
其次,“兩創”的承繼性表現為承繼性與創新性的統一,它的承繼性與創新性是同一個進程的兩個方面。“兩創”的核心要義和基本指向是創造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時代文化。基因的留存意味著對傳統的承繼,時代文化作為表征則強調了文化創新的面向。因而,“兩創”本身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繼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明確指出“兩創”的承繼性特點,如他提出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創”的承繼性的原因除了承繼與創新的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立場和論辯邏輯之外,還在于習近平總書記是站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維度形成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進性的總體把握。因為與西方現代文明形態相比,中華文明獨有的精神意蘊已經越來越為全世界接受,中華文明在新時代已經煥發出勃勃生機,可以與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世界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最后,“兩創”的總體性價值體現為文化建設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居于中心地位,體現在“兩創”的綜合創新特質上。一般而言,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支撐、生態文明是基礎。可以說經濟建設的目標指向、政治建設的文化基礎、社會建設的價值導向、生態文明的思想鑄基都需要文化建設的滋養和浸潤。“兩創”的總體性價值還體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創新性發展是一個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全方位文化建設過程,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吸收世界范圍內的先進文化資源,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不斷面向現實、推陳出新的建設進程。
自覺地以變革性實踐推進“兩創”
“兩創”具有變革性實踐意義,而自覺地以變革性實踐推進“兩創”建設將有利于進一步理解“兩創”的本質性意涵、把握“兩個結合”的創新路徑、凸顯“兩創”的現實價值,以“兩創”為切入點深入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精髓。
首先,自覺地以變革性實踐視角把握“兩創”基本意涵,是一種將“兩創”的理解建基于具有新時代特征的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發展范疇上的理論透視。變革性實踐可以看作是對于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范疇拓新,是一種以中國式話語言說中國故事的理論范式。“兩創”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具有時代性特征的文化實踐。以具有時代性內涵的理論范式詮釋具有時代性意義的文化建設,有助于更加貼切地把握“兩創”的理論內涵。從變革性實踐角度透視“兩創”,“兩創”不是單純的文化實踐,也不是特定的思想方法,它是具有變革性的文化實踐與思想方法的合一,是一種具有自我革命能力的實踐類型。它能夠通過理論與實踐、方法與道路的內在結合、相互轉化推動自身建設不斷拓新。
其次,自覺地以變革性實踐推進“兩創”建設,可以有效推動黨的“兩個結合”實施。“兩個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生機、活力的必由之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發展的現實路徑。“兩個結合”包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兩個方面。一般而言,人們多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視角,面向中國現實問題,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形成黨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主體性作用。由此,建立變革性實踐的視角,充分發掘“兩創”的文化整合作用,回應現實需求,開掘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建設的另一主體性向度,可以通過兩個維度的相互協同,共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時代化。當然,在充分發揮“兩創”的變革性實踐作用時,要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者的思想定位,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最后,自覺地以變革性實踐推進“兩創”可以更切實地凸顯“兩創”的現實價值,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整體性特征。2023年10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七個著力”的要求,“七個著力”是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工作表。“七個著力”構成一個系統性體系,各個要素之間聯系緊密、上下貫通。在“七個著力”中,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重在強調領導核心,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重在強調立心鑄魂,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在強調價值引領,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重在強調手段、方法,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重在強調培根、奠基,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重在強調具體舉措,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重在強調國際視野。自覺地以變革性實踐的總體性意蘊去把握“兩創”,可以從部分與整體、系統與要素的視角恰當地明晰“兩創”在“七個著力”中的定位。“兩創”作為“七個要素”的主要內容和核心要素,浸潤于其他部分和要素之中,與其他要素彼此連接,相互支撐,共同展示著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主旨,共同展現著習近平文化思想所蘊含的文化偉力。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的實踐經驗論研究”(ZZBZX034)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