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尕豆吉(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萬果(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在我國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歷史長河中,早已深深地融入中華兒女的血液與骨髓中,成為共同的文化基因與價值追求,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厚土壤,不僅凝聚著中華兒女的心血與智慧,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精華與價值共識。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也要始終保持與時俱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干與精髓,構成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與價值追求,維系著億萬中華兒女的情感寄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于中華大地,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形成的,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與價值共識,孕育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國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反過來又影響中國人民的行為和思想,塑造出獨特的精神品格與文化氣質,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的動力之源。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民群眾發揮主體意識,對于和平穩定、安居樂業的生活狀態的不懈追求。各民族與中華民族是血脈相連的關系,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求同存異的特征,使其長久以來與其他各民族的文化和睦共處,既符合文化發展多樣性的客觀需求,又符合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猶如繁星,點綴著中華文明的星空,成為世界文明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各民族間攜手并進、守望相助,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大地是孕育中華民族的天然母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與滋養一代代中華兒女的精神母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樹根,各民族的文化是枝葉,只有根基牢固,才能枝繁葉茂,碩果累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于多元、趨于統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生動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機的共同體,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歷史命運、共同的民族情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歷史記憶是中華民族形成價值共識的基礎,不僅體現出民族的文化與傳統,而且還塑造出國家的形象與認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在集體的民族記憶中闡釋與傳播國家的典型形象,發揮著喚醒共有歷史記憶、激發國民認同感與歸屬感的作用。以傳統年節為例,通過一年一度年節的定期舉行,既起到強化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作用,又有助于構建一個完整的國家形象。在這一過程中,個體逐漸意識到民族與國家的緊密聯系,使個體把自身文化同共同體完美連接起來,從而不斷增強國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激發國民的文化認同感。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形成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基礎,更是連接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驅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56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為一體,既不能把漢文化等同于中華文化,也不能片面狹隘地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華文化,而是在各民族在文化上長期借鑒、滲透、融合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兼收并蓄、互鑒融通的特點。“以和為貴”“百善孝為先”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與美德,構成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元素。這些元素積淀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是老祖宗留給后代的寶貴文化遺產,更是經過歷史洗禮與實踐檢驗的,不僅代表民族文化,還是形成國家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弘揚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個體在對自身的文化特點進行了解的同時,也能逐漸加深對國家的認同感,促使各民族形成廣泛的價值共識,不斷增強各民族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進一步推動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各民族永遠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與國家存在的根基與發展的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已經成為各國競爭的核心要素。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加強文化建設,樹立文化自信變得尤為重要。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競爭中處于領先水平。回望過去,中華文明曾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立足當下,中華文明將會愈發興盛、蓬勃發展;展望未來,中華文明勢必更加燦爛輝煌。樹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對自身的文化進行充分的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個漫長孕育、不斷累積的過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摒棄糟粕、吸收精華之后形成的,有助于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樹立文化自信,就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發揮文化潤心鑄魂的作用。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共有精神文明家園的根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在近代以來,一直在探索文化復興的道路。歷史雄辯地證明,唯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擔此重任。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決定了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始終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主;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水乳交融的親密關系。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沃土。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帶領人民群眾開創了偉大的文化事業,取得了一項又一項輝煌的成績。在傳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傳統文化萌發出生機與現代社會接軌,各民族更加緊密地凝聚在一起,沐浴社會主義帶來的春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僅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正確道路,也為民族事業提供了基本保障。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才能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基礎,才能凝聚各民族的智慧結晶,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以新科技與網絡新媒體為載體,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無不在變化當中,變化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是五千年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智慧結晶。現代化新科技的到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各種新科技層出不窮。我們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借助多元化手段來創新傳承形式。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長久動力,更是文化永葆活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弘揚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再墨守成規,而是要學會推陳出新。以新科技與網絡新媒體為載體,運用數字化、融媒體、短視頻等手段,來充分發揮現代信息化的優勢與傳播價值,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遞到千家萬戶,彰顯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真正讓傳統文化“活起來”,促進各民族的互聯互動,增強各民族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通過搭建文化實踐的平臺,不僅創新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形式,而且擴大了傳統文化的“共享體驗場”,實現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共建、共享、共傳,從而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做到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紅色文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靈魂。雖然兩者是不同的文化體系,但是共同負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紅色文化誕生于中國革命的歷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于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紅色文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從紅色文化獲得新的發展契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來源,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力量之源。
綜上所述,文化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文化的繁榮發展事關一個國家的發展前景。中華上下五千年是各民族砥礪奮斗、共創輝煌的歷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各民族共有的歷史記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在不斷喚醒國民共有的歷史記憶,有助于構建一個完整的國家形象。文化認同是連接個體與集體、民族與國家的精神紐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中華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的重要來源,樹立文化自信,就是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發揮文化潤心鑄魂的作用,鑄造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堅定的文化自信,源于內心深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同,而文化認同的形成離不開各民族共有的歷史記憶,三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新時代,弘揚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還要借助新科技與網絡新媒體等多元手段,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深走實。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相結合,才能得到新的發展契機,鞏固勝利的果實,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