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江時學(上海大學特聘教授)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著名的國際問題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李琮就提議,國際問題研究應該成為一級學科。時至今日,數十年過去了,這一提議尚未成為現實。
近日看到我國另一位著名的國際問題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的一篇題為“對國際研究學科設立的思考”的文章。他也呼吁:“條件成熟時可以考慮將‘國際研究’設立為獨立的學科門類”。
應該指出的是,張宇燕所說的“國際研究”,實際上就是國際問題研究。“國際研究”是國外的說法,可能譯自International studies。但在我國,約定俗成的說法是國際問題研究,在譯為英語時可以將“問題”省略。例如,我國外交部下設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以及上海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其英語名詞中都省略了“問題”。
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在我國,國際問題研究是由兩部分組成的:綜合問題研究及區域國別問題研究。前者研究世界經濟(國際經濟)、世界政治(國際政治)、全球化、全球治理等多種多樣的綜合問題,區域國別問題研究的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歐洲、美洲、大洋洲地區(或其中的某一次區域)及世界上約200多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歷史和文化等問題。
能否將某一研究領域或研究方向確定為一級學科,取決于必要性、學術積淀、研究人員的規模、人才培養、理論基礎等要素。就此而言,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將國際問題研究升格為一級學科。
一、必要性。我國的國際地位與日俱增,國際影響力已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甚至正在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因此,在踐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落實習近平外交思想,必須使國際問題研究這一學科提供更為有力的學術支撐。
二、學術積淀。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黨就開始關注國際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對中國革命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打破西方的封鎖,毛澤東和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對如何開展國際問題研究作出了不少重要的指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際問題研究快速發展,每年有大量與國際問題研究有關的成果(專著、論文)問世。數十年的學術積淀已為國際問題研究成為一級學科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三、研究人員的規模。學術研究的發展與研究人員的規模有著密切的關系。眾所周知,高校系統、社會科學院系統和黨校系統都有大量從事國際問題研究的機構,研究人員以及每年招收的國際問題專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數不勝數。
四、人才培養。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前景都必須以強有力的人才培養為后勁。人才培養與經費和經驗有關。就經費而言,事實已經證明,國家的經濟實力足以為國際問題研究提供經費上的保障。就經驗而言,高校系統、社會科學院系統和黨校系統都有一整套如何培養人才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此外,較為成熟的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法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積累的人才培養的經驗,同樣可以為國際問題研究所用。
五、理論基礎。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理論。現成的國際問題研究的理論主要來自國外。過去幾十年我國學術界引進的與國際問題研究有關的力量可謂汗牛充棟,為我國的國際問題研究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令人欣慰的是,我國學者提出的一些為國際問題研究服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正在不斷完善和豐富,并且正在走向世界。
當然,在國際問題研究升格為一級學科之前,還應該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學科的歸屬。如同區域國別研究,國際問題研究是一門地地道道的跨學科的學問,囊括幾乎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研究領域。因此,國際問題研究可以與區域國別研究并駕齊驅地進入“交叉學科”門類。
二是學科的名詞。迄今為止,我國的幾乎所有一級學科都有“學”這個字。區域國別研究升格為一級學科后,其名詞改為“區域國別學”。國際問題研究如要成為一級學科,應該稱之為什么“學”?能否稱之為“國際研究學”“國際關系學”或“國際問題研究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