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任薇(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強調,要“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社區雖小,連著千家萬戶。在高度流動性、離散化的現代城市社會中,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較為薄弱,如何激發社區居民按照黨組織的要求參與社區共同體建設的熱情,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時代議題。實際上,情感治理可以喚醒并提升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動性。與制度和技術治理等剛性治理手段不同,情感治理偏向社會柔性治理,注重社區成員的情感表達和情感參與,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因此,注重情感治理對于調動居民參與社區共同體建設的積極性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構建消極情感治理機制,及時消解居民的消極情感
????美國社會學家特納認為,情感是導致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負性能量的激活越強烈,這種能量所釋放出來的爆發力越強烈。反之,如果能夠及時消解或者轉換消極情感,則能帶來一種愉悅的主觀體驗,進而激發自我積極性。實際上,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人一定程度上陷入“原子化”狀態,鄰里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現表面化和功利化特征,居民之間情感淡漠,只顧自己、不關心別人等問題也隨之產生。比如,一些社區存在任意棄置垃圾、雜物阻塞樓梯以及亂擺亂掛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得部分居民產生消極情感。
????為了抑制消極情感的反作用力,避免其感染和發酵,要及時采取措施化解居民的負面情感,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對此,可以構建消極情感治理機制,激發社區居民的參與意愿,實現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入戶走訪的方式,調查社區居民消極情感產生的具體原因,邀請社區居民代表在“尊重邊界,相互理解,堅守規則,共同參與”的基礎上獻言獻策,促進問題的最終解決。除此之外,還要積極開展居民滿意度調查,了解社區居民對問題解決的滿意程度,并將其作為考核標準之一。
????二、有效開展系列文體活動,促使居民積極情感的養成
????積極情感諸如快樂、自豪等可以調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需要和愿望。因此,發揮情感治理的動力作用,除了要努力消解社區居民的消極感情,還需要有意識的開展系列文體活動,培養社區居民的積極情感。
????之所以強調文體活動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文體活動能夠將社區居民連成相互聯系的有機體,這意味著原有“單元格式”的社區關系被打破,也意味著社區居民間的陌生感被融化;另一方面,在開展文體活動的過程中,社區居民之間相幫助、互相尊重,也可以創造愉快、和諧的社區氛圍,加深社區居民之間的情感體驗。社區治理主體依據社區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文體活動,比如文藝表演、讀書會、書法比賽等文化活動以及廣場舞、登山、趣味運動會等體育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社區居民之間關系比較疏遠,在開展文體活動過程中,一方面,社區治理主體需要有意識的做好社區居民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社區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利用文體活動促進社區居民積極情感的養成。
?????三、搭建智慧社區服務平臺,深化社區情感治理的有效性
????當今社會,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網絡無處不在、處處可及。它的便利性、及時性等特征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為社區更高效的加強情感治理提供了幫助。
????社區情感治理應重視網絡的作用,搭建智慧社區服務平臺,為提升居民參與社區共同體建設的便利性提供載體。比如,可以在智慧社區服務平臺上設立社區交流互動的模塊,社區居民可以在模塊上進行探討交流或者分享參與活動的內容及精彩圖片等。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還可以設立建議反饋模塊,居民可以在此模塊中提出有助于社區建設的建議或者反饋遇見的問題。社區中的服務機構要做到精準接收、及時處理和有效回應,讓社區居民切實體會到周到、貼心與尊重,讓居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除此之外,治理主體可以在該模塊進行議題設置,邀請社區居民參與討論以及進行線上投票。
????當然,科技發展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部分視力、聽力、認知處于衰退期的老年人帶來了不便,對此可以建立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智能坐席,為老年人提供人機交互的在線咨詢、健康宣教、服務呼叫、應急處置、主動關懷等服務。
????總之,情感是能否成功激發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物的重要影響源。社區工作者應該有意識地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方式調控、轉化社區居民的消解情感,培養社區居民的積極情感,激發居民參與社區共同體建設的熱情。當然,強調社區情感治理并非忽略正式制度的治理,并不是要低估法治、政策與制度的重要性,而是要進一步促進法、理、情三者之間的有機結合。由于情感對制度可能起到的助益或破壞的雙重效應,社區治理活動中需在“法理情”的范圍內均衡理性、規則和情感,使訴諸于制度的剛性治理和訴諸于情感的柔性治理相輔相成,實現社區治理的最優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