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文華(內蒙古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品德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徑。品德不是先天存在的,是后天培養的,品德的形成是社會道德準則內化的結果。家庭在個人品德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是人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一所學校。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的人,家庭在個體進行“社會人”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在為社會培養合格公民的問題上,起到了基礎性乃至決定性作用。
品德體現人的社會屬性
馬克思認為:“人即使不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天生是政治動物,無論如何也天生是社會動物。”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社會是人類共同活動的一種形式,社會的出現是人類進步的標志。馬克思認為社會的運行有自己的法則,這其中既包括法律也包括道德。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準則,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不同于法律,道德更多依靠社會輿論和人們的信念、習慣、傳統和教育來發揮作用,道德體現的是精神的力量。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說過“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與日俱增,這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頭頂的星空指的是自然界,心中的道德律指的是社會道德準則對人的影響和作用。
對個體而言,道德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對個體品德的塑造。品德是個體依據社會的道德行為準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是社會道德規范內化于個體的產物。品德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品德雖然具有精神層面的因素,但終究是要通過外在行為表現出來。對個體而言,品德的形成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心中的道德律凸顯了道德對人的重要性,是人的社會屬性的重要表現。
家庭是社會化的第一個階段。對于個體而言,道德是個人走向社會所必須接受的外在約束。個體接受教育可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途徑。學校教育重在學習文化,強調的是知識傳授;社會教育重在面向成人勞動者,重在培養技能;家庭教育則是人最初智慧啟蒙和文化開蒙的第一場所,家庭教育的影響可以貫穿人的一生,并且在工作生活和事業發展中持續不斷地發揮作用。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對子女的示范教育,父母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為人處世的態度、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會以潛移默化的形式起作用,為子女判斷是非、分辨對錯提供重要參照依據,并在子女的整個人生中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起點,也是子女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是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關鍵,家庭教育關系著孩子的前途和未來,關系著民族的未來。
家庭教育是品德形成的第一課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點明了家庭教育對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所有的道德德性都不是由自然在我們身上造成的。因為,由自然造就的東西不可能由習慣改變”。如何做人強調的是人的社會屬性,要按照社會的準則來規范個人的行為,所揭示的是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在這個過程中家庭教育不可或缺。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過程。家庭教育對品德形成的重要性,應該從個體成長的經歷、個體的生活空間、品德所體現的內化與外化的統一三個方面來理解。
從個體成長經歷看,個體在成年之前的十余年都同父母生活在一起,這個階段正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人的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接受的家庭教育如何,對一個人的一生都具有重要影響。家庭環境對個人的意義在于對兒童情感和愛心的培養。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用在家庭教育上同樣適用。家庭的演進歷程告訴我們,父母知書達理、為人和藹,家庭和睦幸福,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就會擁有健康、向上、陽光、進取的人格。
從個體成長的空間看,在家庭中父母的權威對兒童的社會化具有重要影響。兒童時期,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心理上,孩子對父母的依賴都很強,很容易將父母看作心中的權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牙牙學語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家庭教育是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這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奠定了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雛形。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品德的培養、正確“三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品德所體現的是內化與外化的統一。從品德形成來看,它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個體把社會的道德規范從外在的準則變為內心穩定的心理傾向,變成一種內在的精神活動。這是一個內化于心的過程。另一方面,品德通過行為體現出來,內心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最終要變成外在的行為。個人的品德如何通過行為體現出來。品德既是一個內化于心的過程,也是一個外化于行的過程。人內在的心理傾向究竟是充滿愛心、樂于助人,還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是要通過行為來體現的。如果人人充滿愛心、與人為善,社會一定和諧;如果人人戾氣十足,社會就會變成一個火藥桶。
品德教育關乎公民道德水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品德主要分為三個層面,大德、公德、私德。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大德是從國家層面來講的。明大德就是要熱愛祖國、報效祖國。一談到愛國主義,人們引用最多的就是列寧的這段話,“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情感”。捍衛國家利益,不做有損于國家利益的事情,這是每一個公民必須遵守的社會準則。
公德是從社會層面來講的。守公德就是對社會道德的尊重和執行。公德簡單說是公共道德,是保證社會運行的法則,所謂守公德就是要遵守社會秩序。這種遵守是發自內心的,是把社會的道德由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在的東西。守公德就是要從小培養對社會道德準則的遵守和維護,身體力行、知行合一,這是保障社會運行對公民提出的要求。
私德是從公民層面來講的。百行德為首,品潔人自高。嚴私德就是要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品德的培養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愛國主要是指社會公德方面的,敬業主要是指職業道德層面的,誠信主要是指人際交往原則層面的,友善主要是指個人品德方面的。從家庭教育來講,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也是個人品德的組成部分,是個人融入社會必須具備的素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家庭成員特別是下一代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華民族”。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注重家國情懷的培育,中國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優良傳統,提倡“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種將個人發展的需求與社會進步的訴求結合在一起的道德自覺,成為“家國天下”的重要思想基礎。在家與國的辯證統一關系上,家是構成國的基本因子,國是維護家的可靠屏障;家庭建設不僅是家庭幸福的根本保障,也是國家建設的邏輯起點和深厚基礎。
(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社科基金項目“家風建設對子女全面發展的實證研究”(2023AY63)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