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海春(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黨和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偉大實踐中,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文化傳承發展呈現新氣象、開創新局面,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我國建設文化強國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論指導。在新征程上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必須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基本內涵。
具體來講,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基本內涵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層面展開。
其一,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重視文化的主體性。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認為,文化本質上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化和形象化,其發展規律具有社會歷史性。人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特定時期、區域、民族內各具特點的文化形態,這些文化形態通過特定的物質和技術手段表現出巨大的差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新時代我們黨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上增加了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來自于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的堅定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在文化主體性上的一脈相承。而文化主體性內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雙重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鞏固文化主體性提供了肥沃土壤,重視文化主體性同時也要求我們切實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工作擺上重要日程。
其二,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承認文明的多樣性。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認為,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一個類別,其發展規律受制于所依存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的不同導致文化的差異,進而形成全球文明的多樣性。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蘊含著人類發展進步所依賴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追求。據統計,當今世界共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文明多樣性是世界文明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在文明多樣性上的一脈相承。
其三,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強調文化的階級性和實踐性。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認為,文化具有意識形態屬性,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特定場域內階級關系、階級矛盾與斗爭的反映和表現。文化來源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又反作用于生產和生活實踐,這種客觀實在性決定了文化是可以被改造和建設的,這也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必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代表先進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新文化代替代表落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舊文化的過程;是文化不斷地從低級形態走向高級形態,不斷地趨于科學、理性并適應社會發展的過程。只有進步的、先進的文化才會被歷史所選擇,從而被繼承和發展,這就是文化的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方面強調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這其中的“立場”就是人民立場、民族立場,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階級性、人民性;另一方面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種轉化和發展就是要根據時代和實踐發展進步的新形勢、新特點加以“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在文化階級性和實踐性上的一脈相承。
在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基本內涵的基礎上,立足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我們應該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著眼文化主體性,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擔負新時代黨的文化使命,必須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必須通過一系列宣傳教育工作,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在全社會不斷涵養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
其二,著眼文明多樣性,秉持開放包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擔負新時代黨的文化使命,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推動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做到融通中外、貫通古今;必須著力破解“古今中西之爭”,加強文化基礎研究,形成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其三,著眼文化階級性和實踐性,堅持守正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擔負新時代黨的文化使命,必須同時堅持守正和創新,守住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住“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住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守住文化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立場;同時,根據時代實踐的新發展新變化,不斷創新思路、話語、機制、形式,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的價值引領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支撐力。
新時代新征程,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必須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基本內涵,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同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一脈相承,著眼文化文明的主體性、多樣性、階級性和實踐性,堅持自信自強、開放包容、守正創新,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增強中華文明國際傳播力影響力研究”(23AZD053)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