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薛秀軍、劉翠峰(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展開。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從社會發展、國家戰略、文明建構的多個維度明確了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文化建設發展的新任務、新目標,彰顯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創新。
在新的起點上推動文化繁榮,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此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精神文化生活,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都在日益增長。對此,既需要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同時為統籌和實現其他方面的需要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保障;也需要加強文化建設,推動文化繁榮,直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不斷豐富、不斷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人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建構與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更好地認清并有效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發展中的安全、環境等一系列問題,更好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提供必要的認知基礎、文化素養、價值指引、心理依憑和智力支持。只有如此,才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鞏固和增強物質文明建設,推進和實現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
在新的起點上建設文化強國,是完成黨的中心任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選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會貫通。以此,既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也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既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走自己的路,也能為世界現代化多元文化價值的包容互鑒、平等相待,為與世界各國攜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注入中國智慧、樹立中國價值、提供中國借鑒、作出中國貢獻。
在新的起點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積淀基礎上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然指向。歷史和現實都已證明,面對世界現代化的挑戰,中國不可能拒絕現代化,而是必須要融入現代化的洪流中去,但是,作為擁有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國,作為具有突出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華文明滋養和浸潤的中國,其現代化不會也不可能拋棄和割裂自身的悠久文化傳統和豐厚文明積淀,完全復制和倒向其他國家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和文明形態。我們必須在自己的文化傳統和文明積淀的基礎上去探索和開辟自身獨有的現代化道路,去形塑和構建自己的現代文明形態。此時,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經由中國共產黨人的持續努力,不斷推進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此促生和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更深層次的對話融合,探索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塑和生成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承襲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又為其融入現代力量,賡續和創造出其現代生命。同時,也為現代文明注入了中國特色,彰顯和證明了現代文明可以有多維形態并能和諧共生,彰顯和突出了科學社會主義建構現代文明的獨特優勢,以此為世界現代化發展、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新格局的建構完善作出了貢獻。
總之,從橫向的社會發展層面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中推動文化繁榮;從縱向的現代國家建構層面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建設文化強國;從更加深遠的歷史縱深、從面向世界的更為宏闊的文明塑造層面看,在“兩個結合”引領和推動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和實踐人類文明新形態,等等這些構成了新時代我們應當擔負起的新的文化使命。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擔負這一文化使命,首先需要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從唯物史觀出發,在不斷深化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特別是對現代化發展規律科學認識的基礎上,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不斷樹立和強化中華民族因襲自身文化傳統、開辟自身現代文明的主體意識和獨立自主精神,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不斷檢驗和校準自己的發展方向與發展目標,不斷推進自身沿著正確的道路持續向前。
其次,秉持開放包容,以自信平等的心態看待學習一切先進文明的優秀成果,以博大開放的心胸理解不同文明特別是理解現代文明不同樣態的不同選擇,在與各種文明交流互鑒中,在融通中外、貫通古今中,既增強自身文化文明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又增強對外文化文明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最后,堅持守正創新,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魂脈不動搖,又要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不割斷,在繼續推進“兩個結合”中不斷發現文明建構、文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事實上,只有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才能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待和學習其他文化文明成果,只有通過主動學習借鑒其他文化文明成果,才能更增強對自身文化堅持堅守的定力和創新創造的活力,以此守住自己文化文明的根脈和魂脈,更好地立足自身實踐,在不斷的自我反思和追問中,在不斷的對話與交流中,發展創新,將這一新的文化使命變成現實。
(本文為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專項委托項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