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胡超(東南大學醫學人文系副教授)
在一些人看來,“年味”似乎一年比一年淡,這與個人年齡的增長、社會文化的變遷有關。年齡的增長一方面會讓人對反復經歷的節日內容失去敏感,另一方面也會讓人漸漸意識到生命的有限。文化則是一群人共有的生活模式,其中包含了人類抵抗死亡恐懼與死亡悲傷的重要方式,前者主要是文化世界觀,后者主要是群體歸屬感。
在西方,因為工業革命、社會化大生產分工發生較早,個體主義文化的發展歷史更長,死亡更多引起人的恐懼,而管理死亡恐懼的文化主要是個體以符合公共價值觀的方式獲得自我實現、自尊(如成為一個成功的、有尊嚴的醫生、律師),由此感覺即便個體肉身消亡,仍能以文化符號的形式獲得精神的不朽。而在東方,集體主義文化較為盛行,死亡對于個體意味更多的是與他人的分離,而不是自我的毀滅。因此,死亡更多引發人的悲傷,而管理死亡悲傷的文化主要是個體融入其所屬的群體——特別是家族,以群體的方式延續自己的精神存在(如幫助家族發展和香火延續,最終成為一個被家族成員愛戴、懷念的成員)。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天神和祖先的儀式。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節逐漸演變成為人們慶祝新年和迎接新生活的時刻。在世界范圍內,與春節類似的節日還有圣誕節、猶太新年等,它們都是人們紀念時間流逝、迎接下一個時間周期的節點。這些節日的形成、發展與死亡的集體意識和反思有關,但是中國人超驗的宗教精神相對較弱,更多的是對現世的關心。面對時間的流逝與死亡的逼近,中國人的情緒反應主要是悲傷而不是恐懼,且往往通過祖宗祭祀、香火延續和家族親情來應對生命的無常。
春節的每一項習俗都承載著特定的文化意義和歷史敘事。例如,年夜飯是家庭成員團圓的象征,每一道菜都有著特別的寓意;而紅包則代表著長輩對晚輩的祝福和好運。這些傳統習俗構成了春節的文化核心,是代代相傳的家族記憶。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姓氏家族為單位進行競爭、合作的“家天下”結構,集體主義往往以家族為邊界。因此,春節更多的是一個家族團聚、歡慶、加深內部關系與合作的節日。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發生了顯著變化。一方面,個體主義越發盛行,社會化大生產分工不斷發展,年輕人通過學校、單位等非血緣的社會結構認識同學、同事,并從中找到朋友、愛人,家族的作用、干預越來越少。因此,現代人對春節的感受或許與過去的人有所不同。再者,城市化進程加速,人口的流動一方面造成了家族成員生活方式的巨大差異,另一方面導致許多人在春節期間無法回家。現代的通信技術使得節日祝福更為便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最后,全球化進程帶來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讓現代人接觸到了來自外國的文化,促成了本國文化的變遷、多元化,進而導致家族成員間觀念、信仰的差異。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影響了家族內部的團聚和精神融合。
對于傳統的中國社會,節日也有點綴日常生活的功能,人們在重復的勞作中得到集體的休息、娛樂,而現代人則還可以在雙休日及其他節日中尋找朋友聚會、娛樂,因此對傳統節日的感受可能不如過去的人那么深刻。再者,在傳統社會,科學并未普及,春節的許多慶祝形式源于人們對未知神秘力量的畏懼和樸素的祈愿,如《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說,古人在“除夕”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而對于現代人來說,這些元素已經失去了曾有的內核動力,甚至有些“迷信”的意味。
對于中國人來說,春節雖然可能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春節”,但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文化意義和價值,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現代化的影響在改變著春節的形式,但它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將永遠存在于中國人民的心中,如對親情的重視、對美好明天的祈愿、對國泰民安乃至人類和平發展的憧憬。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春節如何在保持傳統的同時擁抱變化,將是對華人社會智慧的考驗。現代化、全球化為春節的創新、傳播提供了機遇。在世界各地,無論是華人社區還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非華人群體,都可以見到春節慶祝活動的身影。這種跨文化的互動不僅增進了世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為春節的傳統習俗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的春節可能會更加多元化,不僅是華人的節日,也可能成為全球范圍內慶祝和了解中華文化的一個窗口。這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既要堅持傳統的精髓,也要勇于接受和融入新的元素,讓春節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繼續繁榮發展。
創新和懷舊是人類的根本需求,也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兩股動力。面對現代社會的挑戰,如何保持春節文化的傳統精神,同時使其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一方面,傳統習俗如家庭團聚、傳統美食、懷念祖先等核心價值需要得到保護和傳承;另一方面,創新方式如團體戶外運動、桌游、跨國拜年、線上聚會、電子紅包、虛擬現實體驗等,可以讓傳統節日煥發新的生機。
所有民族都有文化的變遷,也存在懷舊與創新兩種相互平衡的動力。西方的圣誕文化同樣也在不斷地變遷甚至“變味”。事實上,中國古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也會感到“年味”遞減、缺乏新意,而世事的變遷又會讓他們產生今非昔比的感覺。
人類的文化經歷了“由合到分,又從分到合”的過程,就像春節文化所承載的家族分離與團圓的歷程。人類原本有著相似的文化,只是因為遷徙到不同地區而出現了文化的“變遷”,發展出了不同的文化以適應各自的環境。而現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發展又讓不同文化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讓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融合成為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