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謝榮娥(中南民族大學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教授)
在今天這個高度開放的時代,科技為離家、返鄉創造了快速通道,簡單便捷的出行方式,讓我們擁有了輕松快樂的“異鄉游”新體驗。曾幾何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人生寫照、“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意緒,早已升華為迷戀故土、摯愛家國的文化鄉愁。戀鄉土、重親情是我們的基因,深深地滋養著中華文明,使其開枝散葉、花簇錦繡。回望煙波浩渺的千里鄉關,讓我們刻骨銘心的鄉愁記憶,正是經方言俗語融化而生。
春節是最美的鄉愁。“三十夜里的火,元宵夜里的燈”,“奴爸盼年子盼節”,“過年好,穿新襖,吃白饃,看熱鬧”,“正月酒,家家有”,“正月初賀新正,會友探親情”,“除夕晚上擺酒宴,合家守歲話團圓”……故鄉的方言俗語,照亮過童年的星空,璀璨過少年的原野,承載著濃濃的鄉愁。原生態的語言形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重逢與團聚是方言俗語不變的主題,辭舊迎新、團圓平安、吉祥如意的春節,是揮之不去的鄉愁,是對未來的熱切期盼與美好祝福。
“山是故鄉美,人是故鄉親”,“要甜還是家鄉水,要親還是一鄉人”,“家鄉的水是仙水,家鄉的土是金子”,“沒有當過流浪漢的人,不知在故鄉的幸福”,“離鄉不離土,離親不離祖”,“聽鄉音,勝黃金”……對于這種情系家鄉、贊美故土的鄉愁,方言俗語表現得多么真切、多么癡心,滿滿的家國之愛,在口耳相傳的鄉音里,令人魂牽夢繞。這些鄉愁俗語傳誦在農業文明世界里,凸顯的是安居樂業的村落人生。代代相傳的耕織生活,培育了人們的人文理想與對自然山水的深厚情感,依戀鄉土成為方言俗語強化鄉愁的普遍主題。贊美故鄉是與贊美親人、頌揚鄉鄰結合在一起的。故鄉不是抽象的,是養育我們的山水田園、故土物產,是陪伴我們的父老鄉親、孩提伙伴,是那一灣供我們飲用、戲水的河流,是那一聲叫我們歡笑、成長的鄉音。當然,鄉愁不能故步自封,開放、豁達,才能為故鄉點亮美好未來。
“落葉歸根,人老歸鄉”,“少年出外顛,食老轉家鄉”,“地上無水不朝東”,“樹高萬丈不離根,花開千層不離心”,“尋根懷故土,念祖記鄉親”,“有命過南洋,冇命回家鄉”,“水分千支歸大海,人行萬里歸故鄉”……尋根問祖、回歸家園的鄉愁,方言俗語中隱喻或明示的人生旨歸,通透明凈、純粹執著。根,成就了鄉愁的原生力量,以大自然葉落歸根的平凡之象,隱喻著人老歸鄉的大道之力。這些俗語還以“水與大海”,“花與心”,“故土與祖先”來提煉人與鄉土的本源關系,形象生動,義理清晰。鄉愁進一步深化為人們尋根的自覺意識,催人奮進,激活認同,成為中華文明延綿不斷的不朽力量,堅韌、溫馨,于是對于故鄉的尋根便擴展為家國意識的生長。
“千年親情,萬年厝邊”,“飛來飛去堂前燕,相親相近故鄉人”,“一方水土一方人”,“人在難中想親人,出了遠門找鄉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富不壓鄉,貴不欺里”,“鄉里鼓,鄉里敲,鄉時獅子鄉里跳”……睦鄰鄉里、珍惜情義的鄉愁,方言俗語給予了其全面深刻的表達,從故鄉美麗的自然空間到鄉鄰和諧的社會倫理,親鄰無價,一方成俗,為富則奉獻家鄉人民。異鄉情境下的老鄉意識,讓日常難以兌現的鄉愁,移情于家鄉人的交往中,對于故土山水的綿長思念,借由老家人的鄉音家常而緩緩流淌,人文意緒,終成華章。
“月是故鄉明,人是老鄉親”,“月是家鄉圓,水是家鄉甜”,“中秋月兒最圓,故鄉月餅最甜”,“月是天上的黃金,星是地上的珍珠”,“月兒圓圓,人更安眠”,“月光處處光,異國思故鄉”……鄉愁意象最是月亮為盛。詩仙李白的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以鄉愁之月寫盡了中國人的月夜離愁。中國各地的方言俗語中幾乎都有月亮意象的鄉思鄉愁,于是在中華民族共有的鄉愁記憶里,月神至上,專門給了一個祭月的節日,讓鄉愁可與天下寄相思,為游子安放了一輪可與親人共此時的詩情畫意,解除了相思之苦。
蘊藏有濃濃鄉愁的方言俗語,是那些年代我們的前輩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的生存信念,也是那些永遠再也無法回家的游子們的精神寄托。方言俗語以鄉音為個性,以愛故鄉、思故鄉為內容,用天然樸實的話語,將故鄉的山水草木、明月大地都銘記在朗朗上口的俗語里,念茲在茲,情深意切。它們不只是語言,不只是思念,也是鄉土中國的內生力量,是一口古井,是一首童謠,是秋風,是送別時久立而化的望夫石,是感天動地的望娘灘。
今天,蘊含鄉愁的方言俗語還流傳在全國各地,在華人同胞中廣泛傳播,鄉愁超越了農業時代安土重遷的保守意識,已成為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情懷和最堅實的凝聚力。我們應以方言俗語為支點,以家國情懷為要義,讓鄉愁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故土是鄉愁的根,母親是鄉愁的魂,鄉音是鄉愁的港灣。團圓、和平、幸福,是古老中國鄉愁不變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