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程軍(南京工業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基層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石。鄉村社會圖景及其變遷,是實現鄉村善治、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社會基礎與必然邏輯起點。弄清鄉村社會圖景及其變遷,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引導下,針對鄉村開展田野調查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準確的描述與分析則是重要的前提。鄉村治理在實踐上,不僅包括從田野調查到實施治理的邏輯鏈條,同時也涉及多元主體對于治理文本的多重書寫。因此,基于多元主體、多重文本以及主體與文本之間可能存在的視域差異,解析視域差異的具體表征并嘗試擴展視域融合度,則有利于提升治理效能。
鄉村基層治理的邏輯鏈條:
由田野調查到實施治理的四個環節
基于社會治理實踐與社會研究方法的關系,可以發現,我國新時代鄉村社會治理的邏輯鏈條及其蘊含的四個環節分別是田野調查、文本書寫、文本理解與治理舉措。開展田野調查的目標在于獲取鄉村社會的真實情況。鄉村社會的自然呈現,需要基層治理人員與研究者在進入鄉村場域后,通過一系列科學的研究方法,諸如觀察、訪談及參與方可獲得。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凸顯了調查研究對于獲取社會現實在方法上的重要性。文本書寫,通常是指研究人員、基層工作人員基于調查過程中收集到的信息資料,將其轉化為報告、論文以及影像資料的過程。文本的書寫者,即文本作者,通常可以是前述環節的調查者,也可以是僅僅基于資料分析并書寫文本的研究者。而文本,則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已不只是文字文本,而是包括文字文本在內的多元文本。前述文本在實踐中多數只是報告甚至是論文文本,與指導治理行動的政策文本在表述方式上仍會有所不同,因此,還需要通過地方政府機構工作人員與專家的合作,將報告或論文文本轉化為政策文本。文本理解,則是在文本書寫完畢從而形成可以傳遞、閱讀的文本后,由讀者基于閱讀而形成的對于文本內容所反映的現象,與其中的活動主體及其所在的場域、歷史而生成的一種理解。文本理解,既與文本作者的表現技巧和主體立場相關,也與讀者的知識儲備相關。在基層治理實踐中,省市級分管領導以及縣鄉(鎮)村三級干部通常是重要的讀者群。這些作為讀者的地方干部,閱讀以至于理解文本的目標在于實施治理,即采取并開展具體的治理行動,從而推進鄉村社會的善治。
鄉村基層治理的視域差異:
多元主體與多重文本
自田野調查到實施治理的全過程中,鄉村治理實踐中介入的多元主體主要包括調查對象、調查者、文本書寫者、文本閱讀者與政策執行者。調查對象,他們多數情況下是鄉村居民,是屬于鄉村社會信息的掌握者,他們以有聲話語為主并包括其他各種表達方式為調查者提供鄉村社會方方面面的信息。調查者,他們通過訪談、問卷等方法與被調查者發生互動并收集資料。文本書寫者,他們在分析的基礎上形成對于資料的理解并基于理解而將其轉化為可以閱讀的文本。文本閱讀者,他們基于文本閱讀而形成理解,既包括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更包括對于調查對象與其生活世界的理解。政策執行者,則依據文本規定,對鄉村社會實施具體的治理行動。
從調查對象到調查者、文本書寫者,及至文本閱讀者與政策執行者,不同主體在視域上必然存在差異,而這種視域差異則基于文本理解的差異進而在文本反復書寫的過程中被放大。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從中央到省級行政區域,再到市縣以及鄉鎮的推進,即是一個從中央到基層的逐層書寫的過程。這種文本的多重書寫甚至是轉譯,是自上而下的不同層級與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書寫的過程,同時也體現了治理文本從中央到地方、從一般到特殊、從綱要到細節、從單一到多元,從而使得文本更具有地方性而有利于轉化為梯次推進的治理實踐。文本的多重書寫,本身即蘊含著不同的文本作者對于同一對象的不同視域,但是如何保障中央文本在經過多重書寫與轉譯后,仍能體現原初意圖并在實踐中得以貫徹落實,這便涉及多重文本的視域差異的融合。
鄉村基層治理的
視域融合度及其擴展
基于主體的多元化、文本的多重性,鄉村有效治理的前提則是多元主體與多重文本的視域融合。何為視域融合?視域融合的概念原是由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提出的。在伽達默爾看來,“視域其實就是我們活動于其中并且與我們一起活動的東西”。視域融合則更加接近于一種嘗試性努力,即在閱讀文本時,讀者努力將自己的視域與文本的視域相結合,以實現對于文本的創造性理解。讀者與文本之間的視域融合,并不是用一方壓倒另一方,或者一方包含另一方,而是一種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辯證統一的思維方式。相比于伽達默爾理論中涉及讀者的理解和解釋與作者文本的文意、作者的原初意圖之間的雙重契合,鄉村基層治理邏輯中的視域融合則顯得更為復雜,而這則源于治理過程中涉及的多元主體與多重文本。因此,在通向“有效治理”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多元主體、多重文本以及文本與主體之間的視域融合,即“視域融合度”的擴展。
擴展多元主體的視域融合度,其關鍵在于堅持“人民至上”的基本原則。人民主體的視域是中心視域,其原因在于鄉村居民是基層治理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當調查研究者、文本的作者與讀者以及政策的執行者均能在理解人民視域的前提下,將視域主動向人民的視域靠近時,那么,多元主體的視域融合度則會在治理環節連續推進的過程中以及反復的治理實踐中逐步擴展。擴展多重文本的視域融合,目標在于避免在治理文本反復書寫甚至轉譯時出現文本視角的扭曲,從而將人民的視域貫穿于多重文本之中。其可能的策略則在于直接或間接將“人民”吸收為文本作者,例如,直接吸收部分鄉村精英參與文本書寫,或者在政策制訂與執行的環節中,設置諸如規則聽證會、政策社會評價、環境與社會評價等具體方式,將人民的視域體現于文本之中。擴展主體與文本之間的視域融合度,其要旨在于在閱讀、理解治理文本時,尤其是依據文本開展治理行動時,要及時根據“人民”對于政策的意見、看法,調整執行策略,并在必要時將其融入治理文本之中以提升治理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