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韓璐(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這為推進新時代思政課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育人正是基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主體性理論所形成的教育理念。科學合理地設計、運用和發揮好實踐育人的作用,特別是在“大思政課”視域下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育人一體化建設,將有助于更好地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聚焦目標要求、完善“大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頂層設計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善用“大思政課”要求進一步構建大視野、大空間、大情懷的思政課新形態,在偉大的時代、鮮活的現實中引領學生明大道、育大德、立大志、成大才。
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在“大思政課”視域下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必須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站在黨長期執政和為民族復興偉業培養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認識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是要優化選段銜接,進行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側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都為新時代的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根據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讓課程定位融入大變局,讓教育理念緊跟大趨勢,讓教學內容緊貼大時代,才能精準供給,增強實踐教學的針對性,豐富實踐教學的多樣性,突出實踐教學的針對性。
三是要健全保障機制,創新構建“三橫三縱三融合”的聯動機制,著力解決各學段思政課融通性不足的難題。“三橫”即“橫”向打造品牌活動、“橫”向融通課程建設、“橫”向開展資源整合;“三縱”是“縱”向貫穿學段銜接、“縱”向開展教研活動、“縱”向打通交流機制;“三融合”是指“融合”實踐教學、聚焦價值塑造,“融合”地方資源、打造特色品牌,“融合”網絡技術、探索數字化思政教育新模式,打造富有品牌效應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模式。
發揮協同效應、強化“大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核心任務
“大思政課”建設重在促使多主體密切合作、多方面協同發力,推動思政課工作格局的再拓展。由此,在“大思政課”視域下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更要堅持系統觀念,發揮育人合力。
一是要加強課程建設,組織大中小學段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實踐研修等活動,積極挖掘、提煉、整合“大思政課”專題教學的文化元素,廣泛整合各類育人資源,調動校內校外以及線上線下的育人主體,整合思政課程、專業課程、實踐基地、網絡平臺中的育人要素,實現“課堂-校園-社會-虛擬”“四域融合”的育人大格局。
二是加強聯動育人,有效發揮思政育人的多主體合力作用,構建教師、學生、教材、教學、道理、學理、學校、社會等各個子系統有效銜接、協同發力,全方位、多層次、全覆蓋的思政育人場域,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廣泛全面地了解社會現實,在價值觀培養中實現“共舞共振”效應。
三是加強功能協同,在教學方法、教學載體、教學方式上多維融合創新。要積極探索教學實踐的手段與策略,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親和力、吸引力,結合各學段學生特點,綜合運用社會調查、參觀調研、志愿服務、理論宣講、專業實習等實踐教學活動,把思政課“搬”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心理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就業創業實踐基地、科技創新實踐基地、社會服務實踐基地等,讓思政課“活”起來。
探索數字賦能、創新“大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方式方法
深入實施國家數字化戰略行動,以數字化賦能思政教育,是更好地激活思政課思想魅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方面。由此,在“大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實踐中,要積極探索數字技術的賦能優勢,運用音、視、畫等融合的智慧教學方式,從平臺資源、教學模式、育人主體這三個方面發力,構筑沉浸式的學習場域。
一是打造合理的虛擬實踐教學空間。學校要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需求,營造數字化育人環境,結合實際積極研發成本適宜的虛擬仿真教學資源,采用圖文、音視頻、VR/AR等多種形式,構建沉浸式的立體化教學場景;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臺,通過大數據技術,掌握學情數據,做到精準施策,主動實現由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向數字化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
二是發揮數字平臺的實踐教學輻射力。一方面,積極建設精品課程庫,圍繞實踐教學專題,分層分階段構建精彩教案、課件、課程數據平臺,有效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另一方面,嘗試搭建“人人、處處、時時”可用可學的專題資源學習庫,開設網絡思政課堂,通過MOOC、微課、翻轉課堂等在線課程,增強師師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探索知識資源的跨時空共享、學科虛實融合的重組創新。
三是提升育人主體的數字化能力。在縱向上以教育主管部門牽頭,通過建立數字化專職管理部門和技術實施部門,加深各學段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方法與技術的互聯互通;在橫向上以學校為牽引,推動學校與各類教育基地、實踐基地、企業場館等社會主體攜手,創設線下專職教師課堂與線上社會專家參與的聯動教學,在課堂、實踐與網絡的全方位結合中拓展實踐教學活動的場域。
打造品牌效應、凸顯“大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文化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結合各地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際,扎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土壤,不僅可以讓“大思政課”更“接地氣”,更能讓知識學習、理論認識、經驗建構和社會體驗互動融合。
一是堅持依托教育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立共享共用實踐教學基地合作機制。成立由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組成的“導學團隊”,挖掘各地豐富的文化資源,打造凸顯地方文化特色的沉浸式、互動式、情景式的網絡思政微課堂,圍繞“共訪紅色舊址”“共看隴原巨變”“共話文化傳承”“共筑民族團結”等主題,采用理論串講、訪談對講等創新方式,形成覆蓋課堂、校園、社會“點線面”一體的思政大課堂。
二是堅持特色凝練,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紅色文化在實踐教學中的融入力度。開展專題教研活動,開發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多維度增加實踐教學的傳統文化容量,將有血有肉的“身邊事”與思想牽引相連接,讓地方特色實踐與時代發展主題相呼應,用厚重的歷史事實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講深、講透、講活。
三是堅持全域統籌,形成區域內實踐教學的協同育人合力。以“全域思政”育人理念為指引,協同區域內大中小學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多方力量,對區域內的實踐教學資源進行深度的挖掘整合,共建思政課實踐教學研究平臺,合力編制富有地方特色的實踐教學“資源庫”,合力開發具有品牌效應的實踐教學“路線圖”,合力建設豐富多彩的實踐育人特色課程,打造具有區域聚合力、區域影響力、區域引領力的實踐育人共同體,搭建起站位更高、視野更寬、目標更遠的“大思政課”育人格局。(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張娟娟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系2022年甘肅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培育項目“‘四有六要’: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核心職業能力培育的探索與研究”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