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魏航(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黨委書記、講席教授);孫琦(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教授)
近年來,基于經濟發展規律,黨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有力政策,著力提高居民收入與消費信心。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關注“新型消費”“擴大有效投資”“減少消費限制”等與居民消費息息相關的重要議題,為改善消費者預期、提振居民消費信心、提高消費能力指明了方向。
促進消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源頭上提升居民收入,實施家庭收入倍增計劃;需要優化消費供給,提升居民消費意愿;需要先立后破,擴大有效投資,減少消費限制,激發居民消費潛能。
內生力量
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是消費升級的重要動力和基礎條件。2023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但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占比仍然偏低,與同期發達國家比例普遍超過50%、部分國家甚至超過60%相比還有積極提升空間。為此,2024年“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比前一年的“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表述更加有力。
一方面,促進消費,需要落實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壯大中等收入群體。
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工資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是主要組成,占比達56.2%。提升工資性收入,是加快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抓手。
要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在房地產市場增長趨勢緩慢、財富效應下降的大背景下,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是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舉措。當前,尤其要重視深化對新的時代條件下各類資本及其作用的認識,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發揮其作為重要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確保投資者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要合理利用消費券或現金補貼,直接增加居民收入。從發達國家和國內一些城市的實踐來看,通過消費券或者現金補貼可以有效激活消費需求。
另一方面,促進消費,需要與新型經濟形態深度結合,以產業升級帶動收入增長。
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產生了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催生了許多新就業形態。如果能夠更好利用這些新增長點,就有助于穩就業、穩預期、穩信心。
比如,發展高端制造業,一方面可以提升產業工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帶動服務型制造業發展,進而提升企業利潤、帶動收入增長。
又如,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提升至41.5%,還有約8400萬靈活就業勞動者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數字經濟為勞動者創造了更具發展潛力、更高附加值的就業機會,也創造了更為多元包容的就業形態,有力擴充了勞動力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大力鼓勵、推進和規范數字經濟發展,是提高居民收入、提振消費水平的重要抓手。
核心抓手
在穩定就業、提高收入水平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增強居民消費意愿,還離不開持續優化市場供給,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用新供給激活新需求,進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拓展空間。
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強調“新型消費”的重要性,要求“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新型消費不僅僅是提供可以作為消費內容的新產品,實現消費活動的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促進背后作為支撐的新技術、新產業,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一要優化消費產品,推動更新式消費。
中國的汽車、家電、家裝市場綜合體量巨大。截至2023年,汽車保有量約3.4億輛,冰箱、洗衣機、空調等主要品類家電保有量超過30億臺。其中相當一部分產品使用年限較長、能耗排放較高,有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潛在更新需求進入集中釋放期。推動“以舊換新”要建立在消費者自愿基礎之上,總體思路是堅持市場為主,通過政策支持和引導,形成“去舊更容易、換新更愿意”的有效機制。
新能源汽車是新型消費與產業發展相互融合促進的鮮明案例。它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節能、環保、高性能、價格實惠的出行選擇,也促進了芯片、基礎軟件、關鍵材料等產業鏈發展,還衍生出智能駕駛軟件、車機融合技術等新型消費類型及相關產業。伴隨新能源汽車市場而來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還會進一步帶動有效投資與高質量就業,從而進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
二要優化消費產品,發展服務型消費。
2013年至2023年,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從39.7%提升到45.2%。未來一段時期,服務消費發展的空間和潛力還很大。
舉個例子,憑借“食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獨特文旅體驗,郵輪游正成為消費者個性化度假的新選擇。郵輪旅游業是旅游產業、休閑產業和海洋運輸產業的交叉集合體:產業鏈上游可以帶動船舶設計、制造和港口建設等產業,中游可以為郵輪運營、船舶運輸提供服務載體,下游可以輻射港口服務、旅游觀光、后勤保障等。
三要加快政策落地,優化新型消費服務。
優化新型消費服務,重點在于提升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高質量供給。比如,從財政稅收支持、法律法規完善等方面,進一步支持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消費增長點,鼓勵5G、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的集成創新應用,加快以新技術促進新裝備、新設備應用。
同時,可優先投資布局消費帶動更強、乘數效應更大的基礎設施,在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領域適度超前進行建設,進一步牽引帶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等的投資。
長期戰略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有必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找到“有潛能的消費”和“有效益的投資”的契合點,實現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比如,在以縣域經濟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居民的消費需求和縣域經濟的供給能力之間存在較大缺口。在提高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完善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鎮的公共服務等領域,事實上還存在大量投資機會。
又如,在大型城市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房地產等傳統領域,也需要合理的投資來滿足改善性需求。特別是,一些旅游景點的接待服務、支線航空與中低空域通用航空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對于這些領域的有效投資,可以填補居民消費需求的空白。
如果說增加收入、優化供給、增加投資是“做加法”,那么減少不合理、不必要的限制性措施就是“做減法”,是“做加法”的效能倍增器。要全面審視既有限制性措施,及時修訂乃至廢除過時舉措。
比如,為了控制尾氣排放污染等,一些大城市出臺了嚴格的汽車限購措施。隨著新能源汽車以及內燃機清潔燃燒技術發展,汽車污染物排放呈幾何級數下降。進一步放寬或解除汽車限購、限行等措施,有助于釋放汽車消費需求,并帶動汽車修理、美容、配件等大規模配套消費。
同時,還有必要清除消費隱性壁壘,著力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推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目前,各地對二手機動車的遷入有著不同的限制,客觀上造成了跨區流動的不便,抑制了二手車市場這一擁有巨大潛力的消費市場發展。二手車的交易不暢,還或多或少限制了消費者進行新車置換的能力和動力。因此,推動各地清理違規設置的二手車遷入限制、放寬二手車經營條件,不僅將促進二手車市場發展,還將促進新車市場的消費復蘇。
總之,消費是觀察經濟的晴雨表,是支撐經濟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為實現2024年各項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需要發揮好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增強對國民經濟的支撐力、拉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