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高文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近年來,學術界對文化自信進行了多方面的解讀,但大多以理論闡述為主,鮮少實證調查數據。我們在社會心理學視域下,從個體和社會兩個層面進行調查,并對我國居民當前文化自信的特點和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
當前我國居民文化自信的現狀和人口學特點
(一)居民當前的文化自信程度。我國居民當前具有較強的文化自信,具體體現為文化認同和對未來文化發展的信心水平均較高。我們將文化自信的均值劃分為低、中、高三個分數區間。分析結果顯示,受訪居民中,文化認同和文化發展信心較高的人分別有75.44%和73.10%,中等程度的分別有23.43%和26.01%,低水平的僅有1.13%和0.89%。
(二)文化自信的人口學特點。為了解文化自信的特點,我們進一步比較不同群體文化自信程度的差異。在性別上,男女在文化自信上存在顯著差異。女性的文化自信強度要整體高于男性。在年齡上,青年群體文化自信水平高于其他年齡群體,90后和00后持有高度文化認同和文化發展信心的人數比例最高。文化認同隨著年齡增長呈現出下降趨勢;而文化發展信心的代際變化則不是完全線性,70后與80后有差異但不顯著,但70后會明顯低于50后和60后。
主觀社會階層是人們對自己在社會上所處社會階層的感知,對比不同主觀社會階層居民的文化自信發現,主觀社會階層越高的居民,即認為自己在社會上所處階層越高的居民,其文化自信水平越高,文化認同和文化發展信心都會隨著階層感知增加而增強。
我國居民文化自信的影響因素
第一,我國居民文化自信水平整體較高,文化自信與社會經濟地位、區域發展有一定相關性。通過比較不同群體發現,青年和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群體文化自信水平較高。結果顯示,90后和00后的青年文化自信水平在各代際之中最高,這一發現與研究者對Z世代青年(在1995—2010年間出生)的分析結果相一致。這可能與成長環境有關,相比于其他世代,90后和00后成長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見證了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充分享受了物質增長、教育水平提升、城鎮化帶來的時代紅利,因此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發展信心也會更強。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還發現,社會經濟地位較高,即教育、收入和主觀社會階層較高的居民,其文化自信水平也更高,這可能是因為其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文化產品、參與更多的文化活動,文化體驗也更豐富。為檢驗這種可能性,我們進一步分析了受訪居民的文化消費情況后發現,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居民,其日常購買文化產品、進行文化休閑娛樂活動的消費,無論是從頻次還是從金額上都要高于其他人。此外,其參與文化活動的頻率更高,類型也更豐富。與之類似的是,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要高于農村居民,較發達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也要高于欠發達城市居民。上述這些結果提示,當前文化發展還不均衡,不同群體和不同地區居民在文化資源的獲得方面還存在差異,可能會由此導致文化自信上的差異。
第二,我國居民文化需要基本獲得滿足,文化需要滿足可以提升文化自信水平。本研究發現,當人們個體層面和社會層面的文化需要都獲得滿足時,對文化發展的評價就會更積極,也更容易對文化形成認同感,對文化的未來發展也更有信心;另一方面,由于當前的文化供給能夠滿足自身的文化需要,人們會更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和接觸文化產品。這一過程加深了人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更容易產生文化自覺和情感認同,進而形成更強烈的文化認同。此外,從關系系數大小看,人們對當前文化實現傳承創新能力這一社會功能的肯定,即對社會層面文化傳承需要的滿足,與文化自信關系最為緊密。由此可見,民眾文化自信的形成不僅僅建立在個人滿足的評價之上,換言之,其自信來源不局限于文化滿足其個體化需要的程度,而且也建立在文化的社會功能上,即我國文化是否具有傳承性、創新性、國際影響力。民眾只有通過對個體和社會文化需要滿足的綜合評價,才能形成對文化價值的判斷,形成自己的文化認同,最終樹立文化自信。
提升居民文化自信的對策建議
一是文化發展以人為本,切實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需要。本研究結果已經顯示出民眾的文化需要滿足會影響其文化自信水平。未來文化事業的發展可先通過調查、走訪,切實了解不同社會背景的民眾的文化需要,分析當前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在滿足民眾需要上的優勢和不足,構建居民文化需要測量指標。這樣既可以了解不同群體文化需要的特點,制定針對性的發展方案;又可以檢驗不同文化產品和服務短期或長期的效果,將其作為文化發展的評估指標之一;還便于定期開展調查,把握民眾文化需要的動態變化,適時調整文化供給方案。
二是促進不同區域文化均衡發展,充分利用網絡媒介豐富文化體。研究發現居民社會經濟地位和所在城市發達程度會影響其文化自信水平,可能與其文化消費和文化活動參與的頻次和豐富性有關。因此,為了縮減這種不均衡,在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實踐中,應更關注促進區域間的文化均衡發展。本研究認為至少可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完善鄉村和欠發達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更多人群有機會通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來豐富自己的文化體驗。第二,充分利用網絡媒介來提供豐富的文化產品。網絡環境可以打破物理空間、社會經濟地位的限制,讓更多的人有機會通過網絡接觸不同類型的文化產品。
三是促進文化傳承與文化推廣行為顯化,推動形成有關中華文化的社會共識。近些年,我國文化發展一直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發展,致力于以各種形式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這種努力只有讓民眾看得到、感受得到,才會形成關于中華文化發揮了應有的社會功能的共識。為此,應加大力度宣傳成功的“兩創”案例,讓更多民眾了解這些努力,以便鼓勵民眾廣泛參與到文化創造之中,通過深度融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以及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創作能展現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文化產品,采用國際受眾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推進國際傳播,同時注重加強對外交流,開展更多跨文化交流活動,并通過宣傳、教育、推廣,讓民眾看到“走出去”的成功實踐、感受到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
(本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創新項目《數字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研究》(2023YZD051)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