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錢學鋒(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務部部長,中國(湖北)自貿區研究院院長、教授)
隨著中國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外部需求的不確定性不斷加強,出口貿易在“量”與“質”方面遭受的需求側壓力與日俱增。自2012年開始,中國的出口增長率呈現出“波浪形”變化,在2016年跌至-8.05%的谷底后,于2018年反彈至9.41%,卻又在2019年大幅降至0.50%。盡管在疫情防控政策的穩步調整下,中國的出口貿易逐漸復蘇,但自2023年2月開始,新出口訂單指數再度下降,從52.40%的高位滑落至46.40%,全年出口僅實現0.6%的增長,出口形勢依舊嚴峻。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的出口質量也在波動中持續走低。以價格作為近似指標,中國的出口產品質量與世界平均水平之比從2012年的0.75降至2020年接近0.6,降幅達到20%。
為推動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積極應對外部需求不確定性,2022年以來,國務院辦公廳相繼印發了《關于推動外貿保穩提質的意見》《關于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明確了外貿保穩提質的政策要求。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強調推動外貿質升量穩。就出口貿易而言,如何在“提質量”與“穩出口”之間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開啟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的良性循環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穩出口”關鍵在于“提質量”
近年來,全球“灰犀牛”“黑天鵝”事件頻發,全球不確定性日益加強。需求的不確定性不同于由某次事件沖擊而形成的偶然需求變化,是一種隨機性、持續性的需求波動。這種波動不會因其誘因的消失而終結,反而會長期持續甚至層層疊加。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不斷深化,在產業聯系、政策協同、貿易依存等因素的影響下,各國需求深度關聯,需求不確定性也表現出愈發明顯的跨國關聯特征。一國的需求波動通過此種關聯在全球范圍內擴散,使得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表現出較強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在此背景下,我國推進外貿質升量穩面臨嚴峻挑戰,以“穩出口”促“提質量”的傳統施策思路難以克服需求不確定性的現實壓力。在世界需求存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需求波動的幅度、協同性和持續性顯著上升,削弱了出口變動反映外部需求狀況的能力。例如,出口額的上升既可能反映了目的地需求的擴張,也可能僅是該地需求的隨機波動,還可能是他國需求波動所引致的結果。因此,只要不確定的需求環境未發生改變,在無法直接影響目的地需求的前提下,短暫的出口穩定難以幫助企業提升出口質量。同時,通過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來分散外部風險的做法,也將因外部需求波動的跨國關聯特征而大打折扣,甚至放大系統性風險,進而加劇企業的提質困難。
相反,以“提質量”促“穩出口”方能實現外貿保穩提質的正向循環。近年來,我國部分產品出口仍呈逆勢上揚趨勢。以新能源汽車為例,2021—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出口增長率分別達344.9%、120.2%、113.9%(2023年1—8月)。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長期以來的技術研發與創新極大提升了此類產品的質量水平,從而在目標市場創造了更大的需求黏性。產品質量的提升回應了市場需求的切實需要,切中了需求反復變化中的不變因素,進而使此類產品表現出穩中有升的出口態勢。更一般地,更高質量的產品往往表現出更加穩定的出口增長率。根據法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數據,在2015年的最低點,全球高質量產品的出口增長率為-5.42%,遠高于低質量產品的-15.13%;而到2019年,高質量產品的出口增長率表現出更加強勁的回升勢頭,達33.37%,低質量產品出口僅增長7%。因此,在不確定的外部需求環境中,以“提質量”為關鍵抓手推進“穩出口”,并開啟“提質”與“促穩”的正向循環,是實現外貿保穩提質的核心舉措。
以高質量產品更好滿足外部需求
外部需求不確定性及其跨國關聯特征,為企業的質量決策施加了兩方面的約束。其一,較之確定的需求環境,企業更傾向于對不確定的外部需求進行長時期、多市場的綜合性判斷,并對國際需求的整體波動形成負面預期。波動的幅度越大,對風險的負面預期越強烈,企業就越可能減少關于提升產品質量的投入決策。其二,由于各國需求通常表現為協同波動,這種跨國關聯特征進一步加深了企業對外部環境的負面預期,企業為保證利潤穩定而減少出口行為,并降低質量投入。
由于外部需求不確定性給企業“提質”施加的成本主要來自需求側,僅從供給側降低企業在生產、銷售、流通以及融資等環節的成本,難以充分釋放政策潛力,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因此,結合產品質量本身所能產生的穩需求作用,應從需求側出發,通過增強企業產品供給與目標市場需求的匹配程度,利用高質量產品更好滿足外部需求的實際需要,從而降低需求的波動幅度,增強出口企業提升產品質量的意愿。同時,發揮高質量產品的穩需求作用,還能幫助企業降低多環節成本,獲得更大的質量提升空間,進而提升以降低生產、銷售、流通以及融資等環節成本為特征的供給側政策的激勵效果。
優化外貿質升量穩實踐路徑
基于此,我國推進外貿質升量穩,兼顧“提質量”與“穩出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把握外部需求波動的規律性和關聯性特征,正確認識以“提質量”促“穩出口”對于保證外貿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的重要作用。抓住提升出口產品質量這一核心內容,通過加強生產經營保障、通暢外貿貨物運輸、加大出口信貸金融支持等舉措解決外貿企業的供給側困難,同時以削減需求不確定性引發的提質成本為切入點,通過增強高質量產品的穩需求作用,實現供需雙側政策的協同發力,更好地推進外貿保穩提質。
第二,加快培育新模式新業態,從需求側強化高質量產品的穩需求作用,提高出口產品與目標市場需求的匹配度。一方面,依托跨境電商等數字貿易新業態,進一步降低海外需求搜尋本國出口產品的信息成本,提高不同質量產品供給與多層次需求的匹配能力。另一方面,依托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以及國際展會等平臺,為出口產品創造線上線下展示機會,幫助海外消費者和企業更近距離、更深層次地了解產品信息,增強需求黏性。此外,還可優化我國國際貿易促進機構在海外市場的信息咨詢、企業對接、商事法律等服務,引導出口產品更好對接國際市場。
第三,在提升出口產品質量的基礎上,促進外貿多元化。如果忽視高質量產品出口穩需求的重要作用,外部市場需求波動的跨國關聯特征將直接削弱外貿多元化的穩出口作用,甚至可能通過愈發多元的目標市場進一步提高出口企業面臨的外部風險水平。因此,促進外貿多元化應建立在提升出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之上。推動出口產品以質取勝,將與多元化戰略形成有效互補,確保企業站穩、深耕目標市場,增強出口貿易的穩定性。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球價值鏈背景下國際貿易政策體系調整與中國應對策略研究”(21&ZD083)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