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淑蘭(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靳曉林(福建農林大學)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原則。堅持守正創新,著眼文化的連續性、創新性,體現了繼承與發展的辯證統一、合規律性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須全面把握好守正創新的內涵意蘊和方法價值,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必須立足新的歷史起點,科學認識“守”什么“正”、“創”什么“新”的問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持好、運用好守正創新這一立場觀點方法,才能展現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提升國際話語權,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
一、堅守文明的連續性,創新資源轉化路徑,展現中國形象親和力
泱泱華夏,孕育了傳承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突出的連續性是中華文明鮮明的特質。只有堅守文明的連續性,才能深入理解中華文明的精神實質、展示中華文明的永久魅力。
感悟文明的源遠流長,夯實文明傳播的自信根祗。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的文明,創造了眾多璀璨奪目的文化成果,書寫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滋養著中華民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創造、新發展,給我們傳播中華文明也打下了最深厚的歷史根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深刻感知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以尋根的方式不斷加深對自身文明的理解和認同。首先要科學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起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準確把握中華文明的基因、理念和特質等。其次,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充分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永恒魅力,樹立從容自信的文化心態,養成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底氣。
增強文明的創新活力,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以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增強中華文明創新創造活力,展現歷史文化深厚、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首先,要結合新的時代背景與實踐要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如故宮、敦煌等國潮文創IP將傳統文化與當代表達“握手”、與現代生活“擁抱”,讓更多人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動于中國文化的弦歌不輟。其次,要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如杭州亞運會吉祥物通過不同色彩、不同紋飾,向世界講述中國悠久的農耕文明、燦爛的文化藝術及執著的創新追求;《長安·長安》《歡迎來到麥樂村》等影視從不同視閾展現中國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引領全球化發展做出的貢獻。
二、遵循文明的包容性,創新交流互鑒機制,提升中華文明感召力
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遵循文明的包容性,創新交流互鑒機制,提升中華文明感召力。
把握文明交往規律,彰顯中華文明的包容特質。世界是多彩的、文明是多樣的,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和而不同是人類文明交往最基本的規律。在中華優秀文化典籍中,“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等詩詞都蘊含承認并包容差異,主張通過學習消化、融合創新,推動文明進步的哲理。在人類命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今天,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要承繼天下一家、協和萬邦等理念,堅持尊重差異、美美與共等原則,展現中華文明的世界格局和開放胸懷,推動人類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在相遇相知中向前發展。
創新交流互鑒機制,提升中華文明感召力。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在共同的問題和挑戰面前,人類不僅需要科技和經濟的作用,還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創新交流互鑒機制,深化文明相處之道。當前,中國積極致力于搭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良渚論壇”等文明對話平臺,建立多層次人文平等合作交流機制,推動不同文明和諧相處,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未來,應積極推動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夯實文化根基。
三、堅持文明的和平性,創新國際傳播理念,增強中國話語說服力
文明沖突是未來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需要人類社會共同超越。文明和合共生是文明發展的強大動力,是豐富發展世界文明的重要途徑。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中華文明本質上是“和”的文明。因此,必須堅持文明的和平性,創新國際傳播理念,增強中國話語的說服力。
立足中國現實,建構并闡釋當代中國話語體系。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千百年歷史實踐中,“以和為貴”“兼愛非攻”等價值理念不僅熔鑄在血液中,也融入了實踐里。在現如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和平、和睦、和諧也始終是處理人際關系、社會關系、黨派關系、國家關系中一以貫之的基本原則,堅持科學發展、自主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等是其中應有之意。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立足中華民族對“天下大同”的精神追求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當代實踐,傳播“和合”的中國智慧,講好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故事,發出號召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中國聲音,構建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主線的當代中國話語體系。
創新國際傳播理念和方式,增強中國話語說服力。就文明傳播規律而言,中華文明歷來主張以變應變,在綜合創新中開拓前進。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創新國際傳播理念、方式和平臺,增強中國話語說服力。首先,要創新文化傳播理念,從簡單的“走出去”轉變為富有成效的“展形象”。如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持續深化與各國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的合作,在人員交流、聯合考古、保護修復等領域深耕細作,展現了為實現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中國力量。其次,需要創新國際傳播方式,形成符合海外民眾審美旨趣的可對話、可理解、可接受的話語體系。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相繼在美國、肯尼亞、瑞士舉辦“春晚序曲 全球看春晚”活動,讓全球民眾沉浸式體驗中國春節,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悅與活力。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堅持歷史自覺,深挖中華文明基因,遵循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在“返本”中找尋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又要堅持胸懷天下,推動中華文明國際傳播,在“開新”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在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中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
(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項目〔FJ2022XZB074〕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