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尹少群(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科技戰略咨詢研究中心主任);崔宇(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科技戰略咨詢研究中心高級評審顧問,廣東財經大學中國數據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生產關系影響生產力的配置和效率,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是形成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匹配的新型生產關系的關鍵環節,是優化科研管理組織架構、完善科技計劃體系和強化科研組織模式的過程。當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大國間科技競爭從單一的技術領域競爭走向全方位的科技體系對抗。在世界政治、科技和經濟格局加速變革的背景下,要開辟發展“新賽道”、增強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必須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高效、協同、開放的科技管理體制,加快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凝聚人才吸引力,形成新質生產“合力”。
提升決策科學性,推動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化建設
當前,前沿技術間的交叉融合特性愈發顯著,新知識、新技術及其新應用呈現指數級增長。在此形勢下,科技創新戰略與政策的制定及決策過程愈發復雜,決策部門不僅需要精準洞察國內產業發展趨勢,還需全面考量國際科技競爭與合作的多維格局。
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科技創新戰略與政策常態化決策咨詢機制已成為國際共識,發達國家完善的科技咨詢制度為科技創新政策的科學性、目標性、適用性提供了有效保障,為階段性制定和修改具體實施計劃提供了有力支撐,極大促進了產業發展,輻射并帶動多個前沿領域的技術突破。因此,加快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化的建設,既是確保科技決策科學性和戰略方向一致性的有效舉措,也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實踐路徑。
在建設科技決策咨詢制度的進程中,地方政府應當采取加強政府部門間橫向協同和各創新主體間縱向協同的“雙重協同”策略。一是可以考慮在科技領域推行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組建科技創新政策辦公室,實體性重塑組織架構,跨界整合創新部門職能,牽頭多部門共同制定完整科學預算。二是聯合各部門主要領導組建科學技術委員會,充當協調跨部門科技計劃和各產業部門科研需求的“虛擬機構”,加強財政科技計劃統籌協調,聚集解決科技資源“碎片化”問題,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的整體推進。三是強化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間的縱向協同,成立由科技、產業、投資、法律等領域專家組成的科技顧問委員會,強化借助“外腦”力量,承擔對接各部門及產業需求、提供科技戰略咨詢、參與項目遴選的職能,為企業家、專家、風險投資家與政府間建立起定期性、常態化的咨詢機制。
強化政策引導性,構建全過程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科技創新政策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強大助力,通過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引導和規范市場行為、營造開放創新生態,可以對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起到引導、支撐、促進和協調作用。因此,構建科技創新政策體系需緊跟時代步伐、把握大勢、前瞻規劃,全面覆蓋科技創新戰略與規劃、創新主體培育、創新要素配置、產業創新發展、區域創新布局、創新環境優化、開放創新生態等多個維度,為科技創新對接產業創新提供全方位支持。
結合國內外現狀來看,打造“全鏈條、全要素、全流程”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是政府實現優化科技資源配置、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激發創新主體活力的必要手段。一是統籌兼顧,全面布局創新鏈。按照“發現、發明、產業、人才、生態”的全鏈條設立計劃類別構建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實現科研活動從發現科學問題到解決實際問題的全覆蓋,確保一體化組織實施。二是整合優化,避免資源重復浪費。以“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為基礎,對定位不清、重復交叉、實施效果不佳的項目進行調整和優化,解決資源配置“碎片化”問題。三是聚焦重點,突出關鍵領域的科研計劃。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整合技術攻關項目,形成領域類專項計劃,以專門引領面向產業發展的延鏈補鏈強鏈項目和集成式基礎研究項目,促進傳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有中生新”,推動未來產業“無中生有”。
強化科研組織性,有組織推動科技成果賦能產業
新質生產力的“新”,體現在“科技+產業”雙輪驅動。科技成果轉化本質上體現了科技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的有效對接,有組織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模式,能夠強化科技創新的有效供給能力,催生更多“從0到1到N”的突破,通過“新”的催化,提升“質”的層次,再以“質”的深化,推動“新”的發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鑄就發展新優勢和新引擎。
在科技封鎖和技術脫鉤背景下,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前瞻性布局前沿技術,協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原創性和顛覆性科技成果的轉化,最終實現從“試驗線”到“生產線”的跨越,是實現新質生產力增長的關鍵動力,也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經之路。
有組織推動科技成果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兼顧“自由探索”和“應用導向”,推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戰略統籌。一是加強高質量供給,為新質生產力開辟“新賽道”。開展“無人區創新”是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重要支撐,通過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新源頭”。二是打造專業化平臺,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新橋梁”。優先針對戰略新興產業,建設一批集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創業孵化、技術服務、融資支持于一體的規模化、專業化、資本化新型研發機構,為新質生產力形成提供全周期服務。三是促進產學研融合,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新場景”。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支持企業圍繞技術瓶頸和特殊技術難題“發榜”,由政府“立題”,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業部門+高等院校+研究機構+企業”創新聯合體。同時,建立聯合式、訂單式技術研發新模式,鼓勵高校與“專精特新”企業聯合“命題式”攻關。
【本文系深圳市科創委軟科學項目(RKX20231017093056010)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