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周娟娟(福建農林大學團委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高校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教育為文明傳承和創造服務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原則,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切實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教育為文明傳承和創造服務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文化重地、人才高地、育人基地,肩負著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使命。
文化“化人”蘊含教育“育人”的價值取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融入中國人精神生命的歷史實在,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在實踐中轉化為文明,而其實踐的目的在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大學生是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創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高校要把握好文化“化人”與教育“育人”之間的相通性,以提升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為價值取向,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推進教育現代化,通過大學獨具特色的文化軟實力傳遞共同價值,以中華民族創造的精神財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教育“育人”肩負文化“化人”的時代責任。中華民族在守正創新中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教育賴以依存的堅實基礎。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文化傳承與創新,高校要深刻領悟“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以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活力為時代責任,繼承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博大而精深的智慧和價值內涵,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文化“化人”與教育“育人”的辯證統一。教育承擔著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職責和使命,不斷推動青年學子在深入理解中華文明精神內核的過程中,增進文化認同,認清自身肩負的文化傳承使命,夯實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礎。悠久的中華文明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特質,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淬煉出強大精神力量。高校要正確認識與處理教育與文明的辯證關系,通過探索、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教育規律和育人價值,發揮教育的人才培養和文化創造功能,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注入強大動力。
教育為文明傳承和創造服務的實踐路徑
高校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立足新時代要求,把握學習的系統性,突出文化的實踐性,做到明體達用、體用貫通。
立足新時代要求,堅定文化自信。高校要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客觀規律,堅守“魂脈”和“根脈”,秉持開放包容,堅定文化自信自強。一要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貫穿于教育教學、實踐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等方面。緊緊抓住意識形態工作的本質和內涵,聚焦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運用能力,加快構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提升學科競爭力、學術原創力、傳播影響力,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和黨的青年工作的結合文章,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時代的主流聲音、核心價值在輿論場中更加響亮。二要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特點,做好對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和實踐應用,提煉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和獨特育人優勢,并將之持續廣泛地融入課堂、融進校園,引導青年學習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在啟迪心智、浸潤涵養、陶冶情操中,厚植家國情懷,堅定奮斗方向。三要秉持開放性視野融通中外。堅持將培養“胸懷天下”時代新人的責任與國際交流合作的職能有效融通,把握好借鑒與自立、開放與自主的辯證關系。既堅定文化自信,強化中華文化認同和價值塑造,保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立場,又開放包容,發揮溝通中外的橋梁紐帶作用,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合作機制,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引導青年學生對不同文化、文明譜系進行中外對比、古今比較,樹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合文化觀,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更加深入。
推進系統性學習,傳承中華文明。高校要將學習宣傳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一環來抓,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延續文化基因、傳承中華文脈。一要夯實第一課堂,建強主渠道。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用好用足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主動挖掘習近平文化思想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找準與各學科課程之間的關聯點,增加與習近平文化思想相關的內容,使之貫穿研究和教學全過程,開設專門的習近平文化思想課程,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進教材、進課程、進課堂。二要豐富第二課堂,激發新動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生社團、學生組織等,以“一站式”學生社區、校融媒體中心、校青馬工作室等為載體,建好建強大學生研習社、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等研究傳播實踐黨的創新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生社團,組織開展好相關社會實踐活動。三要融入第一環境,彰顯“青”元素。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賦能文化育人創新,塑造綠色、清朗、優質、高效的網絡空間作為青年學生學習生活的“第一環境”,為青年學生精神世界提供更豐富的文化滋養。通過融媒體建設網絡文化陣地,建設網絡名師工作室,發揮新媒體在輿論引導、文化傳播、教育宣傳等方面的作用,打造一批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網絡文化作品,開展大學生網絡文化節、高校教師網絡教育作品遴選展示等活動,在更高維度上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返本開新。
強化實踐性體驗,擔負文化使命。高校要以當代中國的實踐為思維坐標,以“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為指引,以“大思政課”建設為牽引,調動學校、社會文化資源,構建以文化人實踐新格局。一要在行走的大思政課中感悟思想偉力。著力打造新時代社會實踐育人新范式,將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作為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內驅動能,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知時代的變化與國家的發展,汲取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二要在校園美育實踐中浸潤精神世界。以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和中華經典誦讀工程為契機,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持續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走進校園,抓好傳統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動,形成文化育人合力,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認同。三要在對外傳播中展現文化氣度。青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也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傳承者和創新者。要發揮好數智化媒體矩陣的集成聯通優勢,深度解碼青年學生在國際交流中的傳播特點和發展趨勢,打造新時代青年文化的全球朋友圈,構建全球視野下的世界青年文化共同體。以文化合作增進文化創新,在“君子和而不同”的視角下激發文化創造力;以多元的敘事載體、靈活開放的創意機制聯結廣泛的國際“朋友圈”,在平等對話下講好中國故事;以與時俱進、與時俱豐的跨媒介傳播贏得發展優勢,促進文化多樣性和文明交流互鑒的共創共生,讓中華文化的風姿在世界舞臺充分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