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琦(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李杰(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在2014年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鏡子”“良藥”來比喻文藝批評在引導文藝創作中的重要作用。“鏡子”充分肯定了文藝批評反映文藝創作問題的“映照”作用;“良藥”則充分說明了文藝批評對文藝創作問題的“治理”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揭示了文藝批評對新時代文藝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
催生文藝精品力作
新時代的文藝作品及其文藝批評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在“兩個結合”中發揮其時代之“鏡”和社會之“藥”的功能,既創造性地繼承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優秀遺產,又批判借鑒現代西方文藝理論,在古今中外的宏大歷史視野和現實架構中推動文藝事業的健康發展,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
文藝批評與文藝創作須臾不離,與文藝精品的產生密切相關。近年來,文藝批評工作蒸蒸日上,以影視領域為例,《長津湖》《覺醒年代》《人世間》等作品熱播后引發的話題,與文藝評論者孜孜不倦地引領、推介與批評不無關系。文藝創作與批評如鳥之兩翼,其良好的互動促成了當下文藝的繁榮局面。
隨著文藝作品生產機制、傳播生態的巨大變化,文藝作品創作完成后,需要批評家及時展開恰切有效的批評活動,闡揚其創新價值和時代意義,指出其缺陷和不足,與文藝創作者進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動,同時將優秀作品推介給讀者和觀眾。因此,文藝批評不是庸俗吹捧、阿諛奉承,更不是套用西方文藝理論來“校準”中國文藝現實。文藝是作用于人類靈魂的,不能把文藝作品完全等于普通商品,想要切實提高文藝作品的引導力、說服力和影響力,離不開文藝批評的助力和推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明確要求文藝批評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來評判和鑒賞作品。新時代的文藝批評,要堅持正確的批評導向,解決好批評的立場、觀點、方法等問題,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將“內容選材更嚴、思想開掘更深、藝術創造更精”作為文藝界的普遍共識和追求。批評者要謹記:我們的文藝批評是寫給人民看的,不僅要讓人民看得懂,還要讓人民愿意看,因此絕不能背離人民的需求,這樣才能切實發揮文藝批評“為人民”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精品力作的產生,不斷提升作品的精神意蘊、文化內涵、藝術價值。
提升人民群眾的審美水平
文藝創作與審美密不可分,欣賞文藝作品本身也是一種審美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文藝批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能夠為人民群眾提供正確的審美導向,引導人民形成健康、積極的審美觀念,還能通過深入剖析文藝作品的內涵,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作品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呈現的藝術風格,進而判斷作品的價值和意義,由此提升審美鑒賞能力。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審美需求日益多樣化。文藝作品的形態日漸豐富,不再局限于紙質書籍,產生了網絡文學、有聲書、短視頻、微信公眾號文章等形式,傳播媒介也日益豐富。這些新變化使讀者和受眾能夠欣賞更為豐富多彩的文藝作品。
文藝實踐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與新場域,正推動著文藝批評版圖不斷調整、更新與重構。我們正處于一個充滿變革與創新的時代,文藝創作與批評都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新時代文藝批評的任務愈發艱巨且重要,不僅要對作品進行深入剖析和評價,更要對文藝實踐中的新現象、新趨勢進行敏銳洞察與解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藝發展的脈搏,推動文藝事業的繁榮與進步。
作為文藝作品的鑒賞者與評判者,人民群眾在審美鑒賞方面需要獲得正確的引導,而文藝批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評價作品。同時,新媒體的發展和媒介融合的趨勢也為文藝批評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進一步凸顯了其在引導人民群眾審美養成方面的功能和價值。
引領健康的社會風尚
優秀的文藝批評應該能夠積極回應時代的文藝思想與藝術追求,促進文藝進步和健康發展。當前迫切需要這樣的文藝批評,也呼喚著德藝雙馨的優秀批評家。作為塑造靈魂的事業,文藝肩負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崇高使命,應憑借獨到的思想意蘊和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啟迪人們的心靈,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當下,文藝作品的數量快速增長,但質量良莠不齊。面對各種文藝新現象,文藝批評顯得尤為重要,它肩負著引領社會風尚的重要使命。我們需要文藝批評來凈化文藝生態,提升文藝作品的品質,讓優秀文藝作品成為社會的精神食糧,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審美體驗和精神滋養。
一方面,文藝批評通過深入剖析優秀文藝作品,向讀者和受眾闡明作者的藝術追求、創作理念和社會責任感。它不僅僅停留在藝術層面,也能深入人們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中。優秀的文藝批評能夠引導公眾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念,提高人民群眾辨別美丑是非的能力。
另一方面,優秀的文藝作品能夠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而文藝批評則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評價,加深人們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更廣泛地喚起情感共鳴。以近幾年廣受關注的影視作品為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情與血性、《山海情》中寧夏人民脫貧致富的不屈不撓、《中國機長》里中國民航英雄機組面臨危難時的高尚精神品格與職業操守、《我和我的祖國》展現的普通人與祖國之間的深厚情感紐帶、《流浪地球》中對生命的敬畏與對家國情懷的堅守,無不引起人民群眾的共情,與這些影視作品相關的優秀影評劇評也備受關注。
這些影評劇評可以引導讀者和受眾正確理解作品,擴大這些優秀作品的影響力,將其中蘊含的價值觀念、理想信念更為清晰準確地傳遞給人民群眾。文藝批評不僅評價作品的藝術價值、經濟價值,也對作品的社會價值進行評判。通過對作品主題、人物形象、情感表達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文藝批評能夠引導公眾對社會問題進行思考和反思,從而強化人們的社會責任感。
作為時代的記錄者與文化的傳承者,文學家與藝術家堅守的文藝理想不僅關乎個人創作的深度與高度,更影響著社會風尚的走向。在浩渺的文藝長河中,偉大的作品往往源自博大的胸懷、深邃的思想、真誠的情感以及捕捉人間真善美的藝術靈感。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藝術家創作偉大作品的基石。偉大的文藝,是偉大靈魂的寫照,是偉大心靈的反映。它不是對現實的簡單反映,而是對人性、對時代、對社會的深刻洞察與解讀。這種洞察與解讀,離不開藝術家自身的素養和品質。只有擁有高尚的靈魂與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創作出觸動人心的作品,才能引領社會風尚向著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文藝行業有其獨特性,它所產出的作品并非普通的商品,而是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對于文化產品而言,其真正的價值不僅僅在于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其所能帶來的社會效益,在于是否能夠真正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能夠增強他們的精神力量。因此,文藝工作者在創作時不能只是為了迎合市場和大眾口味,而應深入了解人民群眾的文化心理,敏銳把握時代脈搏,關注社會熱點,創作出更多高質量、高水平,能夠觸動人心、引起共鳴的作品,從而引領和提升人民群眾的審美水平,讓人民群眾在文藝欣賞中感受到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廣大文藝工作者應成為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將崇高的價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用文藝的力量引導人們向善向上。
偉大的新時代呼喚著偉大的作品,這些作品需要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文藝批評來發現、解讀和評判。新時代的文藝批評需要在彰顯時代意識、構建扎實理論和提升實踐效能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起到引導創作方向、提升審美水平并引領社會風尚的作用。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當代西方左翼審美共同體思想研究”(23BZW007)階段性成果)
